硬科技”成风口 中国平安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进击
2021-08-27 21:38 文章来自:财经记者圈 收藏(0) 阅读(19797) 评论(0)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出自程颢、程颐《二程集》

8月26日,中国平安发布了中报,在综合金融稳健发展的基础上,平安创新业务进一步增长,2021年上半年,科技业务总收入488.09亿元,同比增长14.2%,这是同期连续3年获得10%以上的增长率。

前述二程的话,特别适合概括中国平安过去10多年在金融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的成就,因日新者,而日进也。

每次平安的财务报告财经记者圈都会细看,但这一次我们把注意力聚焦于平安的科技业务,原因是在过去的两个多月,A股“硬科技”成最强投资热点,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创业板指数曾一度破纪录的超越上证指数,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包括公募机构的资金大幅度流入科技板块。

当“硬科技”风口来临时,有必要跟随中国平安刚刚公布的中报以及过去数期财务报告,重新梳理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进击,特别是了解平安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硬科技”运用于金融领域的创新玩法,解读平安半年报背后隐藏的科技“硬实力”,重新发现和进一步挖掘平安的科技价值,给业界提供借鉴,并给投资者提供参考。

1

不容小觑的“硬科技”能力:

构筑平安的科技“竞争壁垒”

关于“硬科技”,麻省理工学院旗下的研究机构曾发表过一份《2019硬科技图景》的研究报告,将硬科技定位于一种变革性技术,它通过融合突破性的科学、工程和领导力来解决世界上最重要的挑战。

该报告详细分析了自2012年以来的13个硬科技领域的投资趋势,其中不只是过去半年多中国资本市场追逐的自动驾驶(新能源)、半导体(微电子)、新材料,还包括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云计算,而后者在金融领域的运用,是平安持续领先行业的差异点,平安“以科技引领变革”所取得的成效与实力,也亟待被市场重新认知。

2021年平安中报披露,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3508项,累计达34920项。公司金融科技及数字医疗专利申请数保持全球第一位,人工智能与区块链专利申请数位居全球前三位。

且平安在人工智能、数字医疗等领域频频斩获国际荣誉,累计荣获数十个国际科技竞赛第一名。在人工智能领域,2021年3月,平安在国际语义评测大赛SemEval中共夺得4项任务冠军;在数字医疗领域,2021年4月,平安在国际计算语言学协会(ACL)举办的生物文本处理领域医疗问答评测(MEDIQA2021)比赛中获得单项冠军。

很多人好奇,中国平安并不是传统的科技巨头,而是一个从金融领域切入科技领域的“跨界选手”,它是如何与当今的互联网科技巨头们比肩的?这其实离不开平安超前的战略布局、持续的研发投入保障、注重长远回报的策略。

早在2008年,平安就专门成立了科技公司,最初的作用是作为集团的IT信息管理中心,为平安集团子公司提供技术架构、数据中心以及协助子公司开通各类客户平台,这奠定了此后平安集团的科技化基调。

此后的10多年,是平安十年如一日的高度重视与科技投入。2010年,平安开启科技创新战略;2017年提出,逐步将平安从资本驱动型的公司转变为科技驱动型的公司;2019年初,平安将原来的logo“保险银行投资”更改为“金融+科技”,彰显科技投入的决心。

10多年来,中国平安累计投入500多亿元,研发金融科技、医疗科技、人工智能,未来10年,承诺每年将收入的1%投入科技研发,累计至少还会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1000亿元。

2021年中报数据显示,平安持续聚焦核心技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掌控,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截至2021年6月末,平安拥有超11万名科技从业人员、超4500名科学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同时,平安的8大研究院、57个实验室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深入合作。

最难能可贵的是,平安投资科技业务的时候,首先想的是为什么要孵化这些业务,以及怎么孵化这些业务,不是看短期收入,而是更看重长期回报。

平安孵化的金融科技业务,每个业务都会经历四个阶段,建立场景、建立流量、产生收入,最后一个阶段才是盈利。

这种“延迟满足感”,一旦突破第三个阶段后,后期贡献就会大幅提升,2021年中报数据显示,科技业务总收入488.09亿元,同期2020年、2019年的上半年,科技业务总收入分别为427.32亿元、384.31亿元,这三年收入都在节节攀升。

如今,中国平安已经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及云计算等引领金融行业未来创新发展的尖端技术,建立起了全球的领导地位。这为平安构筑了较高的科技竞争壁垒,使得它不那么容易被金融领域的其他同行复制与超越,因为甚少有同行能够同时满足前述3个条件,有的要么布局太晚,有的要么不能持续做到高投入,这也为平安赋能金融主业、建立“金融+科技”的生态奠定了基础。

2

科技赋能金融主业:

成就平安金融“护城河”

“硬科技”的发展必须落地应用,服务于具体领域业务,否则仍是“单纯的黑科技”,平安科研投入的重点领域是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这是基于平安业务发展考量的结果,其首要作用体现为对传统金融机构的赋能。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一是对人工的赋能与替代,用更低成本实现更高目标。

以业界关注较高的寿险改革为例,平安确定的方案是从产品、渠道、数据化经营三方面进行革新,其中渠道和数字化经营的改革提升,高度依赖科技。

在渠道方面,平安进行数字化赋能,推动队伍高质量转型。通过数字化活动管理,对超200个动作进行标准化管理,同时提供易于销售的链式产品组合,提升队伍活动率和收入。2021年上半年,代理人人均首年保费9350元/月,同比增长23.8%。平安寿险数字化渠道改革试点已呈现出一定效果,部分试点营业部在业绩、行为、质量等方面得到改善,部均首年保费较试点前增长6%,队伍拜访量、人均长险件数分别较对照组提升约1.5倍、1.4倍。

在数字化营销方面,运用科技提供强大的后台支撑和展业工具助力营销。通过智能拜访助手支持代理人快捷举办线上大型产说会、创说会,可容纳300人同时在线互动;推出AI跟拍短视频制作工具,代理人可轻松自制高品质短视频。2021年上半年,平安寿险月均线上触客量超110万人次,较2020年月均触客量增长超60%。

银行业和保险行业一样,其实也存在人口红利的困境,需要通过科技去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平安银行加快新技术与银行场景的融合应用,2021年上半年,仅信用卡智能语音平台外呼规模就高达1.07亿通,促成的信用卡分期下单规模同比增长约73%。

此外,集团业务各场景还广泛运用AI服务,截至2021年6月末,平安AI坐席覆盖2,155个场景;上半年AI坐席服务量约10亿次,在客服总量中占比达84%。2021年上半年,平安AI坐席驱动产品销售规模约1,110亿元,同比增长54%;AI催收逾期贷款累计金额达1,737亿元,同比增长96%;AI催收的30日回退率78%,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

二是提升用户体验,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

2021年,平安发布了“有温度的金融”年度品牌口号,通过金融科技的加持,在线上服务、保险理赔、风险控制等全方位、立体式,让客户安享舒心温暖的高品质服务。

在线上服务方面,平安寿险创新一站式权益服务体系,通过客户画像、智能推荐、智能触达等功能,精准定位逾亿客户的差异化服务需求,不断丰富健康、医疗、生活等场景等客户权益,2021年上半年服务权益累计使用超2,250万人次,使用客户近1,260万人。平安寿险通过AI视频机器人对在线办理保全业务的客户进行身份核实和风险排查,视频核验身份服务件均办理时长仅需3分钟。

在保险理赔方面,平安产险充分运用“平安好车主”APP聚合线上服务,平安产险在行业内首创车险理赔语音报案、IM互动报案,实现客户4次互动即可完成报案。2021年上半年,平安产险家用车“一键理赔”功能使用率达92%。平安寿险“智能预赔”服务深化应用,2021年上半年累计预赔付超1.7万件,预赔付金额超6.5亿元,有效缓解预赔患者就医经济压力。

在风险审核控制方面,平安运用前沿科技赋能分析引擎,提高风险控制质量与效率。平安寿险运用OCR、NLP、知识图谱等技术,支持核保理赔环节辅助资料信息识别、案件审核,目前可支持近1,600种常见疾病的核保风险识别、近1,000种疾病的医疗险理赔审核。

三是用科技连接更多场景,构建“金融+科技”生态圈。

在运用科技助力金融业务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效率、提高服务品质的同时,平安还将各类创新科技深度应用于构建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智慧城市等生态圈,实现各类金融消费场景的无缝衔接和闭环交易。

具体做法是依托搭建起来的业务场景,留存流量和资源,实现“场景+客户+服务”的生态闭环,这是“科技赋能生态”;有了业务场景和服务交易,自然会跟底层的金融产品挂钩,这是“生态赋能金融”;当用户与平安的卷入程度从最初的场景到业务,最后再发展到金融服务时,不断强化的用户粘性又会进一步拓宽业务场景,实现“金融赋能生态”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金融服务生态圈,面向金融机构的商业科技云服务平台金融壹账通,目前已形成银行、保险、投资领域“横向一体化”、从SaaS到IaaS“纵向全覆盖”的产品线,提供从营销获客、风险管理、运营管理到智慧经营的全流程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科技赋能。2021年上半年金融壹账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9%,优质客户数同比增加114家至460家,其中百万级合作客户数同比增加26家至113家。

在汽车服务生态圈,汽车之家在数据业务领域,致力于打通研发、营销、转化、售后各环节,打造完整的覆盖汽车全生命周期的SaaS服务平台,全面赋能主机厂和经销商。2021年上半年数据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4.7%,新能源合作品牌数达20个,客户渗透率高,新业务快速发展,数字化水平行业领先。

3

科技带来新贡献:

铸就平安未来“新价值”

随着平安科技“竞争壁垒”、金融“护城河”的建立,也给平安未来带来了更高的市场价值、用户经营价值与资本价值。

1、新的科技公司上市获得公认的市场价值。

科技实力的积蓄与增强,平安培育了一批新的科技独角兽,并先后有四家公司上市,还有数家获得了不菲的融资与高估值,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

以2020年10月登入纽交所的陆金所为例,两周前的8月10日,陆金所控股公布其2021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00.79亿元,同比增长17.1%;净利润96.97亿元,同比增长33.3%。最近摩根斯丹利等多家评级机构予以“增持评级”,目前陆金所市值为1400多亿人民币。

集团旗下另一上市公司平安健康,8月24日下午也公布了2021年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期内总收入38.18亿元,同比增长39.0%。公司注册用户数突破4亿人,较2020年同期增加近5500万人;近12个月累计付费用户数高达3210万人,同比增长69.6%,各项指标都非常亮眼,目前总市值接近600亿人民币。

此外,已经公开登陆资本市场的还有金融生态圈的壹账通、汽车生态圈的汽车之家,均在资本市场里获得了较好的认可。金融壹账通已连续三年入围毕马威 “中国领先金融科技50企业” 榜单。2021年上半年,汽车之家营业收入37.80亿元,净利润15.25亿元。

在生态圈中,还有平安医保科技、平安智慧城市等多个独角兽,亦备受资本市场关注。

2、获得持续增长的新互联网用户带来经营价值。

在去年的年报中,平安曾首次披露了医疗健康生态圈的协同价值,在平安超2.18亿金融客户中,有近61%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金融合同数达3.2个,客均AUM达3.91万元,均高于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金融客户,后者客均金融合同数2.1个,客均AUM1.73万元。

今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这个数据仍在继续增长,客均AUM从3.91万元提升到了4.1万元,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总人数和占金融客户的比重在继续增加,其中总人数增加了1138万,比例提高了1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医疗健康生态圈还在继续“扩容”,针对保险有效供给和服务低频的行业痛点,平安人寿今年初创新推出臻享RUN服务计划、“臻颐年”康养服务,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和产品,进一步挖掘医疗和康养服务等细分新需求,同时破局同质化发展,实现差异化竞争。

未来,随着平安与新方正集团的重整落地,将弥补平安集团线下医疗健康服务的短板,加速以健康医疗打造价值增长新引擎,并对金融保险主业带来强大的赋能效应。

数据显示,2030年中国医疗健康总支出预计达16万亿元,中国医疗行业潜力巨大,医疗生态圈有助于获得持续增长的用户,带来经营价值,并协同推动保险的低频向高频进化,提升流量效率,从而提升综合金融交叉销售转化率。

3、持续提高科技含量带来更高可能的资本价值。

从不断拓展的科技边界和持续增长互联网用户量来看,称平安为一家科技公司并不为过,事实上从2014年平安的年报开始,平安第一次按照互联网公司的做法,公布各项互联网数据,包括用户数、用户活跃率等,这在金融企业中是前所未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市场对平安的印象,让市场和用户逐步了解到,平安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的金融公司。

2021年中报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集团互联网用户量超6.27亿,较年初增长4.9%;集团个人客户数超2.23亿,较年初增长2.1%;上半年新增客户1,612万,其中35.5%来自集团互联网用户;个人客户交叉渗透程度不断提升,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的客户在整体个人客户中占比38.7%,较年初上升0.7个百分点。

高瓴资本张磊曾说过:“传统的价值投资永远都有它存在的空间和道理,但是这个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个空间会逐渐被压窄的。我们的办法就是,这个坑踩下来以后,我马上给你梯子,这个梯子就是科技赋能,帮你爬出来,如果你通过科技改变它,就能发现和创造更高的价值”。

张磊的投资视角对投资者很有启发,高瓴是通过自己的资本、资源给投资的企业进行科技赋能;而中国平安,是通过自己持续的研发和科技提高自身的科技含量,给自己赋能,以及输出科技赋能,其创造的价值同样不可估量。

不过,资本市场对中国平安的角色定位尚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平安最近一年的市盈率徘徊在6-12倍之间,虽然市盈率并非衡量保险企业价值最常用的指标,同时和保险行业的周期等各种因素相关,但也能反映市场对其估值与市盈率动辄几十甚至几百倍的科技企业相去甚远。

一年多以前,《巴伦周刊》认为,平安所有的努力都是在为“未来用户”布局,但要让资本市场读懂并接受一个从“龙头险企”到“科技新贵”的进化路径和成长故事,不论是平安还是它的投资者,都需要拿出更大的耐心。

受疫情对保险业务销售、经济发展、消费支出等影响,平安目前的股价正处于阶段性低点,“一边战疫情,一边谋发展,一边促改革,上下同欲者胜”,中国平安正多措并举克服困难,全力推动以寿险改革、数字化赋能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财经记者圈认为,目前的影响和情况都只是暂时的,有着科技“竞争壁垒”、金融“护城河”、多重未来“新价值”的中国平安,深蹲之后必将是更高的起跳,科技造风,金融乘势,假以时日,平安的科技价值也将被市场给予更高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