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的风电驱动着电解槽轰鸣,上百辆氢能重卡驶入焦化原料运输干线。
18日,亿华通与鹏飞集团签署350辆氢能商用车订单(含100辆重卡、250辆物流车),吕梁“全国氢能源重卡制造基地”正式启航。与此同时,重塑能源半年报披露海外收入激增360%,佛燃能源股价涨停,资本正加速涌入这条万亿赛道。
一、政策红利:规模化拐点与央地协同新格局
顶层设计强化“绿氢替代”路径。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进入三周年关键阶段,2025年目标明确: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10-20万吨/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5万辆。政策严控化石能源制氢,要求示范项目绿氢比例超60%,从源头保障低碳属性。
地方加速产业化落地。吕梁模式:亿华通联合鹏飞集团,以重卡运输场景为切入点,配套加氢站集群与数字化运营平台,验证商业化闭环;西北布局:宝丰能源30×1000m³/h电解水制氢项目投产,年产绿氢2.4亿标方,年增电解槽需求30-40台;广东创新:佛燃能源推动百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结合化工副产氢提纯技术(毛利率超40%)。
监管警示“去虚向实”。发改委严控以氢能名义“跑马圈地”,要求项目与消纳能力匹配,避免重复建设。产业从政策驱动转向技术与场景驱动,进入良性发展周期。
二、技术突破:降本增效重构经济性曲线
制氢环节:绿氢平价临界点逼近。电解槽效率跃升:隆基氢能碱性设备单槽产氢量达3000Nm³/h,电耗降至4.1kWh/Nm³以下;中船派瑞依托军工技术实现设备可靠性99.5%。
颠覆性技术突破:东方电气全球首推海水无淡化原位制氢技术,海上风电直供电解槽,系统效率达71%,为深远海氢能开发铺路。
成本下行加速:天风证券预测,2025年绿氢成本将降至14.46元/kg,较2022年降65%,与灰氢经济性平价在即。
储运与终端应用:高壁垒环节突破
高压储氢:中集安瑞科103MPa站用储氢瓶、兰石重装98MPa球罐打破压力极限;
燃料电池性能升级:重塑能源配套重卡续航超1000公里,潍柴动力300kW系统热效率65%全球领先;
离网制氢:深能集团5MW项目实现“光伏直流电直驱电解槽”,省去储能环节降本20%。
三、产业链图谱:龙头企业的战略卡位
制氢设备双雄争霸,储运环节“三国演义”
高压气态:中集安瑞科运输车市占率超40%;
低温液态:国富氢能10TPD液氢工厂投产,南非订单打开出海空间;
有机液体:中科富海30t/d液化装备国产化率90%。
终端应用:重卡与出海成突破口
重塑能源海外收入占比突破10%,欧洲、东南亚订单推动毛利率改善;
氢能重卡2025年推广目标不低于2.8万辆,亿华通、潍柴动力(市占率超40%)领跑;
“氢气银行”“风光制氢一体化”等模式降低用氢成本,加速渗透。
四、投资逻辑:分化中的机遇与风险
核心风险警示
同质化竞争:电解槽价格战隐现,2025年产能规划超40GW,远超前需;
认证壁垒:欧盟碳关税、海外技术标准(如ASML认证)抬高出海门槛;
现金流压力:行业平均回款周期超18个月,凯美特气等企业依赖非经常性损益扭亏。
高成长赛道布局策略
技术护城河企业:东岳氢能质子交换膜成本优势显著;亿纬氢能AEM制氢单槽突破1MW;骥翀氢能电堆-39℃无辅助启动。
模式创新先锋:
国邦医药绿氢合成氨耦合化工降碳,副产氢提纯毛利率40%+;
卧龙新能风光储氢一体化布局,协同电力电子技术降本。
离网制氢与深远海开发:东方电气海水制氢、深能集团风光直驱项目,开辟增量蓝海。
兰石重装98MPa储氢容器反射冷光,卧龙新能的风光储氢系统追光转动——氢能产业正经历从“政策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质变。重塑能源经营性现金流历史性转正(净流入9510万元),亿华通重卡驶入吕梁矿区,印证了能源革命的本质是融合:风光资源与电解槽的耦合,高压储罐与千公里续航的匹配,海外高毛利市场与国内规模化场景的协同。
资本需清醒:绿氢平价在即,唯有技术真壁垒与商业模式创新者,方能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