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股18A生物科技板块持续分化的背景下,维立志博(09887.HK)的上市为投资者带来了新的期待。作为一家专注于双抗和ADC药物研发的创新药企,其核心产品LBL-007(PD-1/LAG-3双抗)和LBL-015(HER2-ADC)瞄准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痛点,已进入关键II期临床阶段。然而,在Biotech投资高风险的特性下,维立志博能否凭借差异化管线脱颖而出?其85亿港元的市值是泡沫还是价值洼地?
差异化定位:维立志博专注PD-1耐药与实体瘤治疗,核心管线LBL-007(PD-1/LAG-3双抗)和LBL-015(HER2-ADC)具备临床稀缺性。
行业风口: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超400亿美元,双抗赛道年复合增长率25%+,公司技术平台契合国际大药企并购偏好。
关键变量:2025Q4的II期临床数据披露将是股价催化剂,但Biotech高估值需持续兑现研发里程碑。
风险预警:现金流仅支撑3年,若融资环境恶化或临床失利,估值可能大幅回调。
维立志博的研发策略聚焦于解决PD-1抑制剂耐药性和提升ADC肿瘤杀伤精准度:
LBL-007(PD-1/LAG-3双抗):
机制:同时阻断PD-1和LAG-3通路,逆转免疫抑制微环境。
临床优势:早期数据显示,在PD-1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达28%,高于同类竞品(如信达生物的IBI323,ORR 22%)。
LBL-015(HER2-ADC):
设计:采用可裂解连接子+高活性毒素,对标明星药物Enhertu(DS-8201),但通过优化载荷降低间质性肺炎风险。
市场空间:2023年全球ADC市场规模约180亿美元,罗氏/阿斯利康等通过巨额并购(如辉瑞430亿美元收购Seagen)抢占份额。
维立志博的机会:LBL-015若II期数据优异,可能成为MNC(跨国药企)的收购标的——参考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26亿美元授权给Seagen。
临床痛点:中国约60%的癌症患者使用PD-1/PD-L1抑制剂,但40%出现耐药。
竞争格局:国内仅康方生物(AK112)、康宁杰瑞(KN046)等少数玩家进入临床,维立志博的LBL-007进度居前。
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4.8亿元(同比+35%),占总支出82%。
现金储备:IPO募资1.89亿美元(约15亿港元),按当前烧钱速度可支撑至2027年。
临床失败风险:II期数据若未达终点,股价或腰斩(参考2024年某Biotech因临床失败单日暴跌70%)。
融资寒冬:港股18A板块流动性低迷,2024年平均破发率45%,后续定增或受阻。
巨头碾压:恒瑞医药(SHR-A1811)、百济神州(B7-H3 ADC)等大药企的类似管线可能后来居上。
短期(6个月内):关注2025Q4的LBL-007II期数据披露,若ORR>30%,股价有望突破60港元。
长期:若LBL-015达成License-out,估值或向荣昌生物靠拢(200亿港元+),但需持续跟踪研发进展。
策略:高风险承受者可逢低分批建仓,保守投资者建议等待临床验证后再介入。
维立志博的差异化管线使其成为肿瘤免疫治疗赛道的有力竞争者,但Biotech投资本质是“赌管线成功概率”。投资者需在“高弹性”与“高波动”间谨慎权衡,亦可关注行业ETF(如HKEX:2846)分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