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三国杀:一场千亿补贴背后的生态之战
12小时前 文章来自:公众号:港美通讯 收藏(0) 阅读(50) 评论(0)

美团利润率骤降,京东零售业务罕见亏损,阿里自由现金流转负——2025年这场突如其来的外卖大战,让三大巨头付出了沉重代价,却也悄然改写着中国即时零售市场的未来格局。

2025年二季度,中国互联网江湖再起风云。一场始于外卖领域的较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升级为三大巨头 —— 美团、阿里、京东的全面对决。当硝烟渐散,财报上的数字揭开了这场战争的残酷底色:美团利润率断崖式下跌,京东零售业务罕见陷入亏损,阿里自由现金流由正转负。这场千亿补贴引发的生态之战,不仅让巨头们付出沉重代价,更在悄然之间,重塑着中国即时零售市场的未来版图。

一、财报触目惊心:利润消散,现金告急

若要读懂这场外卖大战的激烈程度,三家企业的最新财报便是最直观的 “战场报告”。曾经盈利稳健的巨头们,如今都在利润指标上栽了跟头。美团经调整净利润同比暴跌 89%,仅剩 14.93 亿元;阿里非 GAAP 净利润同比下降 18%;就连一向以供应链优势著称的京东,也遭遇了零售主业利润的罕见赤字。

利润大幅缩水的背后,是疯狂扩张的销售与营销开支。三家企业该项支出同比增幅均超 50%,京东更是暴涨 127.6%。超过 300 亿元的新增投入,化作一波又一波的用户红包、商家补贴和骑手激励,源源不断地注入这场 “烧钱大战”。

更令人忧心的是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的下滑。美团核心本地商业经营利润率从 25.1% 骤降至 5.7%,几乎被 “腰斩”;阿里中国商业经调整 EBITA 下降 21%,核心电商板块承压;京东新业务经营亏损扩大至 148 亿元,亏损窟窿持续扩大。在这场战争里,“用利润换市场” 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巨头们不得不接受的生存法则。

二、格局彻底改写:从一家独大到三足鼎立

多年来,美团在外卖领域如同 “霸主” 一般,市场份额一度高达 85%,近乎垄断的地位让其他玩家望尘莫及。但 2025 年这场大战,彻底打破了这份平静。京东率先吹响进攻号角,阿里携 “淘宝闪购” 强势入局,美团被迫从 “守城” 转为 “迎战”,外卖市场的旧秩序轰然倒塌。

如今,市场格局已迎来根本性转变。据多方数据显示,美团的市场份额已降至 65% 左右,垄断优势不再;阿里系饿了么借 “淘宝闪购” 的流量东风,市场份额实现显著提升;京东则从 “零” 起步,硬生生在红海市场中抢占了约 7% 的份额,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力量。

用户的选择,更是直接印证了格局的变化。京东外卖季度活跃用户数和用户购买频次均增长超 40%,增长势头迅猛;淘宝闪购日订单峰值突破 1.2 亿单,月度交易买家数达到 3 亿,流量转化效果惊人;即便处于防守端的美团,也在 7 月创下平台日订单量 1.5 亿单的新纪录,侧面反映出市场整体热度的飙升。

三、战略分道扬镳:三大巨头的不同打法

同样投入 “战场”,美团、阿里、京东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战略思路,走出了三条差异化路径,背后是各自对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的判断。

美团:死守效率护城河
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美团选择以 “效率” 为核心坚守基本盘。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运营效率”“长期价值” 成为管理层提及的高频词。一边被动应对补贴战,一边持续加大对无人配送、闪电仓等供给侧能力的投资 —— 前者保障当下订单量,后者则为长期竞争筑牢壁垒。美团的逻辑很清晰:不与对手拼短期烧钱力度,而是靠更高效的运营熬过 “寒冬”,等待市场回归理性。

阿里:以外卖为生态杠杆
对阿里而言,“淘宝闪购” 绝非单纯的外卖业务,而是撬动整个电商生态的 “流量入口”。借助淘宝的海量用户基数,阿里将外卖与核心电商业务深度绑定,试图通过外卖订单带动淘宝平台的广告、佣金收入,形成 “外卖引流 — 电商变现” 的闭环。更关键的是,阿里手握 5857 亿元现金储备,雄厚的资金实力让其具备打 “持久战” 的底气,补贴更像是其生态布局中的一步棋,而非单纯的市场争夺。

京东:走差异化品质路线
避开与美团、阿里的正面价格战,京东选择从 “品质” 切入,打造差异化优势。在初期通过补贴打开市场后,京东迅速聚焦 “品质外卖”,推出 “七鲜小厨” 等特色服务,依托自身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主打新鲜食材、优质餐品,瞄准中高端用户群体。同时,京东还将外卖与线下门店、物流网络协同,试图发挥 “零售 + 物流” 的一体化优势,用 “品质 + 时效” 吸引用户,而非单纯靠低价留住客户。

四、决定大站走向的 “弹药”

这场外卖大战,本质上也是一场 “消耗战”,而现金储备就是各家手中的 “弹药”—— 弹药充足与否,直接决定了能在战场上坚持多久。

从数据来看,阿里无疑是 “弹药最充足” 的玩家:现金及短期投资超过 5800 亿元,这意味着即便持续投入补贴,也有足够资金支撑;京东以 2234 亿元的现金储备紧随其后,但相比阿里,资金压力明显更大;美团的现金储备为 1711 亿元,虽仍属雄厚,但面对双重夹击,消耗速度更快,资金紧张感也更强。

资本市场早已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近期,投资者开始重点关注三家企业的现金消耗速度,现金流健康度成为评估企业价值的核心指标之一。尤其在整体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烧钱” 的可持续性备受质疑 —— 一旦现金储备不足以支撑补贴,企业的市场份额可能迅速下滑,甚至面临退出市场的风险。

五、从补贴战到生态战的转型

就在巨头们激战正酣时,市场监管总局的介入为这场混战按下了 “减速键”。约谈三大平台后,单纯依靠 “烧钱补贴” 抢占市场的模式预计将受到严格限制,外卖市场的竞争逻辑正在从 “拼补贴” 转向 “拼精细化、拼差异化”。

未来,这场战争将呈现三大趋势:

  • 运营精细化:不再追求单纯的订单量增长,而是聚焦 “单位经济模型效率”,通过优化骑手配送路线、提升商户合作效率、精准匹配用户需求,降低单均成本,实现盈利闭环;

  • 服务差异化:从 “低价竞争” 转向 “价值竞争”,比拼餐品品质、配送时效、特色服务(如定制化餐食、售后保障),通过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细分需求抢占市场;

  • 生态协同化:将外卖业务与企业其他业务深度融合,如美团的 “外卖 + 到店”、阿里的 “外卖 + 电商”、京东的 “外卖 + 零售”,通过生态协同放大业务价值,而非孤立发展外卖。

可以预见,补贴不会完全消失,但会从 “无差别撒钱” 转向 “精准投放”,成为企业吸引特定用户、推广特色服务的工具,而非核心竞争手段。

这场外卖大战,早已超越了 “外卖业务本身” 的范畴,成为三大互联网巨头在本地生活、即时零售乃至整个消费互联网领域的一次全面较量。短期内,消费者享受到了低价红包,商户有了更多平台选择,骑手收入迎来上涨,看似多方共赢;但长期来看,市场终将在狂热后回归理性,比拼的不再是 “谁烧钱更多”,而是 “谁能创造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型”。

最终的结局,大概率不会是某一家彻底胜出,而是形成新的平衡:美团守住了基本盘,但失去了垄断地位;阿里实现了流量增长,却付出了利润代价;京东拿到了入场券,却仍需证明业务的可持续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接下来的竞争,将是一场更考验企业战略定力与运营能力的 “持久战”。

注:文章根据网络资料整理,投资有风险,入市请谨慎。本文只为交流,不作投资参考使用,图源自豆包AI制作。

相关阅读:

白鸽在线IPO:营收高增长难掩亏损困局,保险科技独角兽面临多重考验

大行科工(02543.HK)开启招股:折叠自行车龙头的护城河构建、行业机遇与资本化征程

奥克斯赴港 IPO:空调 “第五极” 的资本新程,32 亿募资如何平衡增长与挑战?

佳鑫国际港股上市分析:全球第四大钨矿的资本之旅

碳化硅龙头天岳先进(02631.HK)登陆港股 上市首日较发行价上涨6.4%

双登集团港股IPO:储能龙头的新征程与挑战

华新精科启动IPO申购 拟募资7.11亿加码新能源主业

AI制药龙头晶泰科技首度半年盈利!中期收益飙增387%,与DoveTree合作引爆业绩

氢能产业爆发:2025年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的投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