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隐私”?大数据帮你解读个人信息安全
2017-09-25 10:39 文章来自:南方网 收藏(0) 阅读(1529) 评论(0)

9月24日是2017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个人信息保护主题日”。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网络上留下大量的个人信息,但“量身定制”的推销电话、电信诈骗等行为都在告诉我们:你的个人信息已被泄露。

谁动了我们的个人信息?哪些渠道最容易造成信息泄露?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本期新闻周刊联合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透过大数据进行解读。

今年3—7月,全国共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和黑客攻击破坏案件1800余起,查获各类公民个人信息500余亿条。根据2016年10月发布的《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显示,超过2/3的受访者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

南方舆情对涉网络诈骗媒体报道的分析显示,在媒体针对网络诈骗的报道中,提及个人信息泄露的比例逐年升高。2017年,这一比例较2016年上升超过14%,达到37.9%。

综合公安部的权威发布与网友看法,个人信息泄露多发生于对旧手机的不当处置上。实名制的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社交、娱乐、支付甚至工作的“解决终端”,但一旦手机遗失或需要维修、换新,就可能为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

南方舆情选取2016—2017年国内舆论关注度最高的五大典型事件,分析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议论数据发现,网民对教育、家庭类信息的泄露较为敏感;京东、顺丰等知名电商、物流平台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动态也时刻牵动着网友神经。

徐玉玉案是近两年来个人信息安全舆论热度最高的案件。南方舆情抽取了涉徐玉玉案犯罪分子被判刑后社交平台上的相关信息,整理了相关网友观点:接近九成的网友支持重判涉案人员,只有11.2%的网友觉得对涉案人员判刑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