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银行在金融科技时代竞争力
2017-06-02 13:31 文章来自:金融时报 收藏(0) 阅读(1545) 评论(0)
新金融的两支力量:金融科技公司和着力转型的传统银行,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将怎样走向未来?

在近日于北京召开的主题为“‘新’银行:变革时代”的未来金融创新峰会上,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席教授郑裕彤,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总经理高西庆等金融界权威人士,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终身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李飞飞、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等国际知名科学家共同就金融科技展开跨界探讨。

“人工智能从根本上改变了网络银行和传统银行竞争的问题。整个人工智能金融业趋于四大核心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四种信息开始崛起:交易信息、身份特征信息和行为数据等数据信息构成了未来金融业基础核心数据的金矿。到现在为止,包括网络银行所用数据在内,银行业使用的数据只占现存数据的不到10。”朱民表示。

朱民认为,这四大技术将整体改变银行。银行的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通过前端的接触器,通过金融的服务商,生物特征的识别,人工智能提升的服务效率,大数据的资产安全、客户理解,区块链连接的网络化和平行化,最后达到客户。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今天所理解的网络银行的概念。

“未来银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确定性、随机性。发展和竞争、合作和竞争相互并存。相互循环和迭代表明了未来银行的生态是一个极具活力、动态竞争的过程。这是未来银行生态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朱民强调,未来银行要构建四种基本能力:第一个是以数字为主的洞察力,第二个是综合性的客户体验,第三个是完全数字化的市场营销,第四个是完全数字化的运营。

“统领、合作、共赢,这是未来银行、未来人工智能给银行提供的最为精彩的地方。”他表示。

高西庆认为,在科技和金融结合的领域里,监管非常重要。金融系统核心地位的最重要体现就是资源配置的效率。现在社会金融力量越来越大。除了中国之外,在多数情况下,社会金融力量已经变成可以把整个系统颠覆的巨大危险。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平衡点;一方面需要金融系统提高市场的效率,另一方面又需要一个机制来约束金融市场,使其不能大到不能倒、无法制约的地步。

“今天中国互联网金融得以发展壮大,是因为监管机构没有及时用‘看得见的手’把创新堵住。网络金融、人类智能金融的发展,不能使用以前的规则来管理。那么一旦互联网金融出现问题怎么办?当监管机构要用‘看得见的手’来防止问题出现的时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法治,就是要有授权、有程序。创新和监管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而规避监管是金融创新一个重要的动因,这两者之间永远都在不断地冲突过程中进步。”高西庆称。

高西庆表示:“如果监管抑制创新,就等于因噎废食。如果监管系统能够给创新以足够的余地,它就会更好地向前发展。创新发展的同时不能忘了监管,让创新在一个特定范围内不至于变成非常危险、大而不能倒的程度。创新也罢,监管也罢,最根本就是要法治化。”

作为本次峰会的主办方,厦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章德春表示,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到了一个关键的路口,金融引领科技还是科技引领金融,是金融创新科技的融合者还是科技与金融创新的共同融合者,两者之间必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未来也必将是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我们也认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埃森哲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事业部总裁陈文辉表示,中国金融服务业的数据化转型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是数一数二的,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一个金融科技发展的早期阶段。虽然目前普遍认为金融科技对于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我们认为绝不能忽视这种趋势的力量。

本次峰会还发布了《未来银行创新报告2017》。报告认为,目前在金融服务业内的科技包括互联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机器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都是能支撑新的业务模式,改善客户体验,提高运行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有力工具。但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新科技的目的是更好地支撑业务发展,金融机构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把这些科技落实于日常业务当中,如何在监管下创新以及金融机构产生实际的效益。除了自身的技术能力发展,金融机构也要积极与金融科技公司展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