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官方观点合集(二)
2022-06-28 22:31 文章来自:人大金融科技研究所 收藏(0) 阅读(376451) 评论(0)
经历了6年的研究,数字人民币已经在深圳、苏州、北京进行多轮试点,并进行逐步推广,其发行安排、政策定位、匿名机制等许多设计细节也逐步披露。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与推广将翻开中国货币史新的篇章,为中国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更清晰地梳理数字人民币的特征与设计思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微信ID:ruc_fintech)针对官方发布的30多篇相关文章进行了摘编,从中提炼了重要观点,以供读者参考。
注  文中所列均为相关文章作者时任职位

本文为此系列第二篇,点击下方图片链接查看第一篇

13.
普惠金融视角下的数字货币
图片
2016.10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 姚前 
发表于《金融电子化》
  • 普惠金融发展的挑战来源于信息不对称,而金融科技的深入应用,让金融服务触达用户和理解用户的成本结构有了范式性变革。
  • 央行在数字货币方面的探索与改革就是对“提升普惠金融数字化水平”的积极响应。数字货币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技术手段、机制设计和法律法规三个层次的协调统一,平衡创新和风险。
  • 央行应该注重用市场的方法来鼓励数字货币创新,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将数字货币的商业应用尽可能交给市场来做。同时,应做好知识普及,保障数字货币的交易安全。央行应系统性开展数字货币大数据体系建设,及时掌握情况,使用全面、有效的数据来衡量和评估数字普惠金融的进展。

14.
数字货币在跨行调款场景的应用研究
图片
2017.05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 姚前 
发表于《金融电子化》
  • 跨行调款业务会引发资金在途成本问题并且操作效率不高,先交物后付款的信用交易方式有待改进。
  • 以数字货币作为支付媒介可解决结算效率问题:取款商行用数字货币替代转账支票进行支付,实现准实时结算。设计数字货币条件支付功能,可实现交款和结算过程同步:取款商行先发起数字货币条件支付操作,通过智能合约控制支付交易执行过程,冻结相应数字货币,等待交款商行送款完成后,同步进行数字货币转移,从而改变现有信用交易的模式,实现实物现金和数字货币同步兑付。
  • 应用数字货币能够优化跨行调款业务流程、提高结算效率。跨行调款的场景也有利于数字货币开展试点。除此之外,数字货币还可以定制智能合约监控物联网操作并自动化执行,数字货币的条件支付可用于买卖双方非同步交易场景,可替代第三方支付担保交易。

15.
数字货币的发展与监管
图片
2017.07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 姚前 
发表于《中国金融》
  •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资产因流动性水平低、流动性风险高,无法有效履行货币的基本职能,尚未具备成为真正货币的条件,应该是“准”数字货币。
  •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即初始数字货币发行)现在是区块链项目非常重要的融资手段,在严格监管的同时需保持一定的宽容态度,不可一棍子打死。鉴于ICO处于法律监管的边缘,从制度建设出发,应该尽快在法律上给予ICO一个完整的监管框架,这对于促进整个区块链行业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对ICO实施沙箱监管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 法定数字货币的竞争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法定数字货币必须吸收借鉴先进成熟的数字技术,这点非常重要——而这恰恰是私人准数字货币的长处。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法定数字货币要把传统货币长期演进过程中的合理内涵继承下来。

16.
关于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若干思考
图片
2017.07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 姚前
发表于《金融研究》
  • 法定数字货币的设计要点包括: 
  • 第一,遵循传统货币的管理思路,发行和回笼基于现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体系来完成; 
  • 第二,数字货币本身的设计,运用密码学理论知识,以安全技术保障数字货币的可流通性、可存储性、可控匿名性、可追踪性、不可伪造性、不可重复交易性与不可抵赖性; 
  • 第三,货币的产生、流通、清点核对及消亡全过程登记,可参考区块链技术,建立集中/分布相对均衡的簿记登记中心; 
  • 第四,充分运用可信云计算技术和安全芯片技术来保证数字货币交易过程中的端到端的安全; 
  • 第五,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不仅可以进一步保障交易安全,还可以满足反洗钱等业务需求; 
  • 第六,数字货币的用户身份认证采用“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原则,既保证用户隐私,又规避非法交易的风险;
  • 第七,数字货币本身的设计应力求简明高效,数字货币之上的商业应用尽可能交给市场来做,同时把技术标准与应用规范做好; 
  • 第八,构建由央行、商业银行、第三方机构、消费者参与的完整的均衡有序的数字货币生态体系,保证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回收全生命周期闭环可控。
  • 最后,转型是发行任何法定数字货币必须面临的问题。如何引入法定数字货币替代纸币、以怎样的速度完成转型、如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都是必须谨慎考虑的问题。

17.
数字货币与银行账户
图片
2017.07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 姚前 
发表于《清华金融评论》
  • 数字货币体系的设计可考虑在商业银行传统账户体系上,引入数字货币钱包属性,实现一个账户下既可以管理现有电子货币,也可以管理数字货币。
  • 在钱包设计上,所有的数字货币钱包需符合央行提供的规范。银行端的数字货币钱包较轻,仅提供安全管控以及账户层相关的必要属性,侧重于数字货币的管理;应用服务商提供的客户端的钱包较重,其功能会延伸至展示层与应用层。
  • 增加数字货币属性也是对商业银行账户体系的创新,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利用现有账户系统继续为本行客户提供数字货币服务,还可以利用数字货币的新特性积极拓展新型业务,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服务能力与竞争力。
图片

图片

18.
理解央行数字货币:一个系统性框架
图片
2017.11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 姚前
发表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 在价值维度上法定数字货币是信用货币。本质上,它仍是中央银行对公众发行的债务, 以国家信用为价值支撑。
  • 在技术维度上法定数字货币是加密货币。加密技术是法定数字货币实现技术安全和可信的关键要素。
  • 在实现维度上法定数字货币是算法货币。在货币发行环节,法定数字货币设计上有可执行脚本的考虑,将来可以使用预设可靠的算法规则来进行发行。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大数据对货币的发行、流通、储藏等进行深度分析,了解货币运营规律,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和金融稳定分析等干预需求提供数据支撑。
  • 在应用维度上法定数字货币是智能货币。法定货币的用户体验将变得更加智能,货币政策执行也将变得更加智能。

19.
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考虑
图片
2018.01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范一飞 
发表于《第一财经日报》
  •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应采用双层投放体系。这种方案不改变流通中货币的债权债务关系,不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构成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竞争,不会增加商业银行对同业拆借市场的依赖,不会影响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也就不会导致“金融脱媒”现象。
  • 在双层投放体系安排下,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应以账户松耦合的方式投放,并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这样可使交易环节对账户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数字货币既可和现金一样易于流通,又能实现可控匿名。
  • 中国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应注重M0 替代,而不是M1、M2 替代。
  • 为保持无限法偿性的法律地位,央行数字货币不应承担除货币应有的四个职能之外的其他社会与行政职能。加载除法定货币本身功能外的智能合约,将影响其法偿功能,降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自由使用程度,也将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不利影响。还会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和央行履行宏观审慎职能。同时,还可能侵犯公民隐私权,不利于个人权益保护。

20.
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考量
图片
2018.03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 姚前
发表于《第一财经日报》
  • 中国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替代,而非M1、M2替代。这种定位既估量了风险防控,又兼具前瞻性。
  • 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投放体系,是在遵循传统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模式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须选择对现有货币体系、业务架构以及基础设施冲击最小的方式。
  • 数字货币与银行账户的松耦合可考虑在商业银行传统账户体系上,引入数字货币钱包属性,实现一个账户下既可以管理现有电子货币,也可以管理数字货币。从体现分层并用的思想、延续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思路角度,这种松耦合的具体实现,可以在银行基本账户增加数字货币钱包ID 字段。钱包起到保管箱功能,不参与日终计提等业务,最小化影响现有银行核心业务系统。

21.
法定数字货币对现行货币体制的优化及其发行设计
图片
2018.04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 姚前
发表于《国际金融研究》
  • 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优化传统法币支付功能,缓解对私人部门支付服务的依赖,减少央行监管负担和压力,提高法定货币地位。同时,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还可解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逆周期调控困难、货币“脱实向虚”、政策预期管理不足等现代货币政策困境。
  • 在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时,央行预先设定好四个前瞻条件,包括法定数字货币生效的三个前瞻条件:“时点条件”“流向部门条件”“信贷利率条件”,以及未来调整商业银行对央行的归还利率的“经济状态条件”。央行设计好前瞻条件后,通过信贷拍卖机制向商业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在数字货币发行的当下,货币并不一定生效,而只有当未来央行设定的条件触发时,货币才生效。通过这一设计,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不再局限于当下,而是能掌控货币的后续流通,不仅减少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同时又达到货币精准投放的目的。

22.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实验研究
图片
2018.06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 姚前
发表于《软件学报》
  • 原型系统在遵循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这一层的发行、转移和回笼的闭环运行机制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其范围还包括:选取数字票据交易平台作为 CBDC 转移的原型实验场景,并与原型系统进行对接;由中央银行与参与原型实验的商业银行共同组建分布式账本体系,在 CBDC 网上确权查询中探索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应用。
图片
原型系统整体架构
图片
原型系统架构
  • 关于央行数字货币合理的推进路径,普遍的共识是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单位账户-个人账户,直至最终完全取代实物现金。这是一个从易到难,从 B 端延伸到 C 端,从批发到零售,逐步扩大使用范围的可控可行路径。在对二元模式下 B 端应用场景进行深入探索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开展 C 端场景的应用研究。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周密论证,全面考量,审慎推进。

23.
数字货币辨析
图片
2018.09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 狄刚 
发表于《中国金融》
  • 电子货币即指目前除现金以外市面流行的所有以存款货币作背后支撑的支付工具(银行卡、移动支付、网银、扫码支付等)。虚拟货币,以前多指类似Q币类的中心化发行的虚拟权益;现主要指以比特币为首的非法定数字货币,又常被称为“私人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包括非法定与法定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即是数字化的现金,本身就是人民币,现钞是基于纸质符号的信用货币,法定数字货币与其类似,是承载国家信用的加密数字符号货币。
  • 作为一种新型货币形态,“数字货币”概念与外延也在不断发展。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货币的出现将成为货币形态的又一次重大革命。

24.
法定数字货币在互联网投资借贷的应用研究
图片
2018.09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 姚前 
发表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 数字货币通过技术手段剥离平台对业务过程的控制力,由可信的系统来完成交易和合同执行,从根本上隔离了平台风险。整体技术方案分为两层: 基于数字货币钱包应用提供技术可信的运行环境, 保障交易过程公开透明、安全可控; 基于数字货币在技术上保障资金流转安全、便捷、自主可控。
  • 数字货币整体方案应用示例
  • 理想的数字货币具备不可重复花费性、不可伪造性、匿名性、系统无关性、可分性、可传递性、可追踪性、可编程性、公平性等特性,其中蕴含的全新品质,必将使法定数字货币得以开启并支撑全新的更为广阔的商业应用模式。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