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资金风格切换,低估值的金融龙头向上空间有多大?
2021-01-18 10:25 收藏(0) 阅读(33623) 评论(0)

2021年 A股迎来市场开门红,不到两周时间,指数突破3600点,创出5年新高,投资热情高涨。

虽然指数在不断上涨,但如果复盘A股4150只股票在过去一年的表现,可以看到,实际上涨股票仅有1678只,占比仅为40.43%,涨幅超过20%的股票占比仅为24.77%。“少数股票涨,多数票跌”的趋势化结构行情越来越明显,A股渐向“核心资产”靠拢。

表1:近1年区间涨跌幅统计(2020年1月14日至2021年1月14日)

数据来源:Wind 机构抱团,龙头强者恒强

在1678只上涨个股中,有两个明显特征:均为机构抱团品种,且多为所在行业龙头。而这种“龙头抱团”行情后续能否持续?

纵观2020年,基金爆款频出,缔造了结构牛市的局面;2021年开年,更出现了“千亿资金疯抢基金,多只基金一日售罄”等现象,众多资金涌入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再增持龙头公司,导致的最终效应就是:龙头公司的溢价性将不断提升,且随着未来A股市场资金机构化的历史进程,无论在建仓操作层面还是资金跟进层面,都依然是处于天时地利的状态,龙头预计依旧会强者恒强。

过去一年来看,医药、电子科技、新能源、军工等诸多行业龙头均已翻倍甚至3倍的行情。而金融板块由于受到监管政策与利率环境的压制,尚未迎来版块的轮动。

2021年,随着经济复苏,预计利率企稳回暖、保费增速回升,支撑保险行业资产负债景气改善,保险板块将步入上行周期,有望赢来机构资金更多的关注。

作为保险行业的龙头,中国平安2020年全年股价仅有4.24%的涨幅。分析认为,受累于2020年疫情反复,代理人线下展业受到影响,上市险企负债端承压,各公司NBV增速大幅下降。

不过,从龙头抱团逻辑来看,2020年三季度的数据显示,已有119家基金公司,合计989只基金持有中国平安的股票。作为抱团品种和行业龙头标的,在消化2020年的负面影响后,中国平安将真正享受到A股龙头溢时代带来估值提升。

融入科技与医疗血脉的中国平安

瑞银1月12日发布2021保险业研究报告称,新冠疫情对于保险行业的业绩影响将逐步减弱,行业将企稳复苏。此外,投资者应关注国内保险行业线上业务模式的发展及由政府主导的、覆盖广泛的“惠民保”的落地。报告认为,当前各地政府积极推动的“惠民保”,极大地分散了此前流行的线上短期健康险,对于互联网保险及小型保险公司并非利好。那些头部互联网保险公司已经纷纷开始布局线下业务,事实证明,长期健康险的销售还是需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受此影响,低端保险市场无疑将受到数字化转型及挤出效应影响,龙头企业受益。

瑞银的这份报告特别指出,头部企业中国平安将凭借其日渐成熟的医疗生态圈和科技实力,不断加固竞争壁垒。

可以说,瑞银的这一洞察代表了市场的部分观点。单从保险行业本身来看,投资保险股所追求的核心是业绩的成长,赚业绩的钱,也就是中长期稳健的ROEV水平,而决定ROEV水平的是存量业务质量、新业务的增长。

对于一个具备周期性的成长行业而言,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在未来我国保险业长期必须要进行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行业的成长属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保险业的龙头,中国平安以“金融+科技”“金融+生态”为战略,通过在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拓展,提升金融服务品质,具备更长远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平安已经为2亿个人客户和5.16亿互联网用户提供金融生活产品及服务。

抢跑科技,赢得时间变量。中国平安是行业中最早开始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也是对于科技投入最多的企业。巨额的投入和扎实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的底层技术,让平安在拥有自有技术能力之后,可以比市场更快投入场景应用。平安寿险Askbob智能代理人助手、平安产险“一键理赔”秒级到账,平安银行实现90%人工智能化秒速发卡,这些极致的用户体验背后是技术的支撑。

2020年以来,集团、寿险、产险及银行等各业务板块都已经开始实施中后台的数字化经营,推行“智慧大脑”,用AI技术辅助公司经营,提高数据共享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经营管理的“先知、先觉、先行”。目前,平安车险已经能够实现3个月保费收入预测准确率达99%;平安银行也得益于早先布局的数字化经营,疫情期各项业务恢复情况良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5%。改革中的数字寿险也在数字化经营上继续前行,通过中台着力构建智能化大脑,追踪全域数字化经营,提前预测未来趋势,深入洞察分群经营精准营销;底层上则主攻大数据:构建AI智能模型,打造画像图谱体系,建立全域因子数据库。

科技实力上的抢跑,不仅使平安在产品服务上具有先发优势,还能在政策变化中敏捷转身。2020年恰逢车险综合改革,"降价、增保、提质"的阶段性目标会导致短期内保险机构车险保费"缩水",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改革倒逼保险机构全面提升风险定价能力。正是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平安产险最快3分钟结案的"一键理赔"功能、快速成交的"一键续保"功能得以在疫情期间迅速上线,而最终平安好车主APP月活用户突破2900万也侧面印证了客户对于平安服务的认可。

科技提升平安的用户体验,也促进了各项业务之间的协同,实现团金业务的高速增长。2020年三季报披露,平安团金业务通过实施“1+N”服务模式,综合保费规模达127.95亿元,同比增长38%,对公渠道增长113.4%;综合金融融资规模达4113.19亿元,同比增长149.8%。

布局医疗,打开空间增量。如果说科技硬实力让平安赢得了数字化转型方向上的时间优势,那么在医疗行业的全方位布局,则让平安打开了空间优势。

平安提出的“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就是要最终实现“生态反哺金融”,生态对金融赋能将更多地体现在医疗、汽车、金融生态对客户的获取和服务。当下,随着平安医疗生态圈的逐步构建成熟,医疗服务对于保险业务的促进效果已经初步展现,未来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2020年9月平安集团首次公开披露了医疗生态圈的形态,平安从政府、用户、服务方、支付方、科技等5个方面纵横发力构建医疗生态,不仅拥有了优异的医疗科技水平,还打造了医疗界标杆式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平安好医生。

自2020年中开始,平安好医生聚焦渠道、服务、能力三大方向全面战略升级,专注线上医疗,并不断打通线下服务。目前,平安好医生已服务于3.46亿用户,驻司医护团队超1800人,聚集全国近万名专家,已建立起最大的线下服务网络,包含11万家合作药店、4.9万家合作诊所、2000多家体检中心。

有意思的是,根据瑞银的报告分析,对比美国市场,传统医院推动线上诊疗的进展仍然缓慢,商业保险承担着大部分线上医疗的付费。因此,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尽管线上互联网医院已纳入医保支付,商保医保的结合无疑还是支付方式的主流,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平安好医生作为最大的在线医疗问诊平台,已经抢占了流量先机,为平安在大健康领域的拓展打开了增量空间。

另一方面,平安医疗生态圈的其他核心企业也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不同维度延展触角。分析各家保险企业服务地方政府“惠民保”就会发现,其中,平安产险、健康险等都是作为“惠民保”的保险险种进入的,而平安医保科技则是作为其服务平台的技术提供发参与建设,更多是通过系统连接用户与当地医保局,足见平安在整个医疗生态中的多点布局。

科技与医疗的赋能,让中国平安这个归属于金融保险行业的传统企业,得到了更多新兴产业属性的光环,未来不排除机构投资者将从科技与大健康领域切入,重新对标中国平安的产业地位以及估值区间。

短期政策利好频出

如果从长期视角拉回来看,近两个月,新出的两大政策对于平安的估值提升而言,亦有加码成份。

一个是,2020年12月24日财政部发布的IFRS17准则。IFRS17的发布,意味着后续将采取与国际一致的会计计量方法。新准则采用权责发生制,将使得寿险保费确认出现两大变化:保费收入确认时点延后和保费收入将剔除利差。新准则只影响保费收入的计入方式,并不影响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因此,更为侧重长期保障型产品的保险公司将明显受益。中国平安作为长期保障型产品占比高的公司,财务统计方面,会更占优势。

二是 ,今年1月11日银保监发布的《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短期健康险不得保证续保,严禁把短期健康险当做长期健康险进行销售,规范了短期健康险无序竞争。

过去,由于健康险发展迅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产品缺乏定价基础,保额虚高,把短期健康险当长期健康险销售,一旦赔付率超过预期就停售产品等问题,侵害了消费者利益。国泰君安证券非银分析师刘欣琦认为,新政之下,中小险企以牺牲盈利为代价获取的低价竞争优势预计将明显削减,而头部险企已推出费率可调整的长期医疗险产品,成为短期产品的有效替代,并将受益于自身的渠道优势,进一步增强竞争力。

头部险企未来估值溢价可期

当下,中国平安的市值尚为超过1.6万亿。从纯估值角度来看,当下平安的估值也未到近三年平均值。

图3:中国平安估值分析

image

数据来源:wind

考虑到2020年,平安数字化经营不断深入、医疗生态布局成熟、业务协同成效明显等多重原因,后续市场估值必将不断继续提升。近期,招商证券研报将中国平安的目标价定在了115元以上,中信证券研报也在中性假设下也预计未来五年新业务价值恢复两位数增长。

业内分析师认为,无论是从长期价值发展看,还是短期政策利好上看,中国平安的性价比在当下A股龙头中,都是极占优势。随着公司“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的持续优化,低估值的中国平安,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