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链诞生能否开辟区块链发展下半场
2020-07-25 16:37 文章来自:未央网 收藏(0) 阅读(1736) 评论(0)

随着国家新基建战略的推进和产业互联网的升温,区块链领域最近持续火爆。7 月 23 日,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杭州宣布,蚂蚁区块链正式升级为 " 蚂蚁链 ",致力于重构数字经济的信任体系,让区块链像移动支付一样改变生产和生活。

区块链技术自诞生以来,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是摆在技术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由于和比特币的天然联系,区块链的早期发展和数字(虚拟)货币纠缠在一起,致使社会大众及监管机构对其的印象往往与 " 炒币 " 挂钩,客观上对区块链的发展起到了负面甚至阻碍的作用。蚂蚁则在当时另辟蹊径,相信区块链只有与实体经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自 2015 年来,已在公益捐赠、跨境贸易、医疗票据等五十余个场景多有建树。

也正由于发展之初与数字货币的联系,区块链在文献中经常被表述为 " 价值互联网 "。区块链不仅能建立信任,还能传递信任。而信任传递的过程也往往是价值产生的过程。回溯历史,正是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网络支付的出现,提供了消费互联网爆发的信任机制,使得分隔两地、彼此匿名的陌生人之间也可以基于担保交易中介而放心进行买卖。同样,在蓄势待发的产业互联网时代,也需要新的信任机制来解决 B 端客户的信任问题,建立新型生态体系、激活企业数字发展潜力。而这,正是蚂蚁链所期待发挥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推动区块链技术规范应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评估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这些规范及其中对区块链的界定构成观察蚂蚁链的另一个视角。

对于区块链,《规则》定义为 " 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防篡改、防抵赖的技术体系。" 根据这一定义,首先,区块链必须是由多个独立主体共同维护的体系;其次,密码学是区块链的基石;再次,通过共识机制,实现数据存储的一致性,是区块链的核心功能;最后," 防篡改、防抵赖 " 是区块链有别于其它技术形态的价值所在。

同样重要的,是上述定义中所 " 省略 " 的概念或描述,如 " 去中心化 "、Token(通证)等,这些都曾经被认为是区块链的核心特征与主要贡献。需要指出的是,区块链的初心是建立信任,而且是通过技术手段这一客观要素(区别于人为的主观要素)建立具有 " 强制性 " 的信任(不可否认的信任),而 " 去中心化 " 不是建立信任的必要手段。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区块链在中国的下半场可从蚂蚁链的推出算起,在这之后,服务场景而非炒币、信任而非去中心化应当成为我们理解、应用区块链的关键。

无可辩驳,互联网对提升生产力起到了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从消费模式的改变到人际间交往形式的改变,也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之为数字化进程。在过去十多年里,这一进程主要由移动支付推动,而今区块链可能发挥类似的作用。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围绕个人的消费互联网(2C)虽因资本、流量等红利逐步见顶而风光不再,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5G 网等前沿科技及商用模式的发展,海量数据资产的积累,越来越多的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寻求数字化转型,产业互联网正迅速由想象变为蓝图,构成互联网经济的下一个风口。

然而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依然横亘着诸多障碍,一方面,如前所述,产业互联网需要建立自己的信任机制以推动企业与市场最终完成从线上化、信息化到数字化的变革,并且由于企业需求的个性化和碎片化,这种信任机制还不能是中心化和单方面的。

另一方面,以智能化为标志的工业 4.0(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显著特征即为互联网 ( 主要是物联网 ) 驱动的制造。通过信息和物理系统的深度融合,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

这一切离不开数据的流通和共享。产业互联网的爆发需要数据的驱动,需要兼顾数据本身的价值保护与流通中创造的新价值。数据在生成、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需要溯源、确权和保护,理想状态是 " 可用而不可见 ",区块链当然具备实现这一状态的可能,但正是包括蚂蚁链在内的技术领先且可商用的项目使可能变为现实。

从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从过去的机械时代、电气时代、到现在的信息时代、以至于到未来的数字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推手。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数据,使数据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数据流通,其形式则将突破垂直领域而达到万物互通的局面。在当前全球法制与舆情环境之下,数据流通的前提是要解决隐私安全与权益保护,在数据安全的前提之下激发其流通与使用价值,而这自然需要一个基础结构与准则来 " 托底 "。

无论是数字城市的运营,还是产业互联网的形成,都需要底层操作系统,建设适应新经济范式的信任机制与生态环境。这正是区块链技术可以大放异彩的空间与舞台,其透明可溯、不可篡改的特性既有利于在主体分散、需求多元的产业互联网市场进行连接,又有利于合规而高效地匹配数据供给与需求。

综上,区块链在未来数字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已无需赘言。然而如何从现在走向未来,如何去发展和建设区块链,却是当前需要发挥智慧、深度思考、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社会生产的开展,既需要生产要素,也需要组织制式,而后者既应该包括体系结构,也要有业务流程。

在这种情况下,手握场景、技术、流量资源的互联网巨头们理应责无旁贷,作为在电子商务、普惠金融、民生服务、社会公益等领域最为活跃的科技公司之一,蚂蚁链的 " 打样 " 或可成为业内普遍的范本。

另外,区块链智能合约(计算机可自动执行代码)的应用,常被视为业务流程重构的过程,被赋予了精准管控过程的任务。然而,领域知识与实现手段之间尚存在壁垒。只有在无需编码即可设计智能合约的情况下,智能合约才可能广泛的应用到实体经济中。

区块链虽然可以对数据流通的过程发挥关键性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没有一个数据发现与流通的机制,数据被锁在一条条链中,无异于重重警卫的豪宅大院,彼此作茧自缚,陷于更深的壁垒与牢笼之中。

因此,数据流通是一个复杂工程、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集群效应,更需要多种技术的融合。蚂蚁链对此的回答是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建立起可信机制,并以此为基础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协同,创造新型生产关系保障数据流通。

集群效应还可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早期的区块链应用先行者,曾经都或多或少地被 " 为什么要用区块链 " 之类的问题所困扰。实际上,区块链技术与其它技术,无论是在它之前或同时出现的技术形态,都有很大的不同。其它的技术改变的是生产效率,是提升生产力;而区块链改变的则是生产关系。而通过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增长,则需要集群效应。

换句话说,其它技术形态,在单体中就可能发生作用,区块链则需要基于生态体系的多体协同。从 " 以我为主 " 出发,到协同做事,这是思维方式上的重大改变。一旦数字化基础设施、新型价值网络形成气候、成为生态,区块链的效率和效益就可能集中爆发,新的商业范式将破茧成蝶,生产力的极大释放计日可期。

当前,破题的关键和抓手在于新基建,不同于以往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的新,一是在技术新,还处于发展的早期;二是模式新,商业模式还处于孕育期,因此,政府投资和市场推动是两只轮子,缺一不可。

与之前基建项目不同,产业互联网的新基建是要在原来中心化的框架之外建立新的信任机制与生态环境,打造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底层操作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各方普遍期待区块链能够发挥基础与核心作用。

虽然区块链技术是以分布式为基础,但在早期的实验和实践中,先行者的权威性对结果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区块链能否为产业互联网提供信任机制,关键也在于与场景应用的结合。过去,互联网巨头们或者将区块链放置于实验室环境,或者将其局限于低频、边缘场景,而蚂蚁链对实体经济的主动拥抱、对以科技解决信任问题初心的坚守让我们看到第二个支付宝横空出世的可能,期待更多企业的躬身入局,通过彼此的化学反应共同构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信任神器。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 :车宁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