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落幕,华为“鹏城大脑”为技术加冕
2020-03-18 23:34 收藏(0) 阅读(2325) 评论(0)
历时3个多月,全国人工智能大赛(NAIC)于深圳圆满落幕。大赛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科创委、鹏城实验室及科技部指导成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承办,立足于国际视野,营造人工智能创新创造氛围,促进产业、学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融合发展。

  聚焦两大赛道 吸引AI人才

  本届大赛以“AI 赋能视界”为主题,分为“AI+4K HDR”和“Person ReID”两个赛道,吸引了来自全国的32个省市自治区及12个国家的3017支团队报名参赛。举办方希望通过大赛,牵引国内最优秀的AI 人才和算法的力量在这些领域取得跨越式的突破。

  在竞赛和评审方式上,本届大赛的创新点主要有两方面。丁文华指出,“在赛道选择方面,鹏城实验室竞选出AI+4K HDR和Person ReID两个主赛道。在赛制体制方面,按照初赛、复赛、决赛的模式逐级递进。除此之外,整个大赛的评选机制包括客观和主观,还集结了AI顶级专家对参赛队伍进行答辩。”

  “AI+4K HDR”赛项重点在于人工智能应用于4K视频处理方面。4K超高清的内容短缺一直是产业最大的短板和难点。其中,尤其是SDR到HDR转化和画质增强等是很大的技术难点。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破局方法和对4K/8K视频内容的有益补充。丁文华表示,“这次,高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研发和引领作用。”

  “行人重识别”是对不同的、没有视野重叠覆盖的摄像机拍摄的行人图像建立对应关系的处理过程。当摄像头拍摄范围之间不存在重叠时,由于没有连续信息,检索难度也随之增大。田永鸿指出,“这次比赛强调更多的是城市应用,大赛特别跟深圳巴士集团合作,做了公交车上的人体ReID超大规模数据集。”

  “鹏城大脑Ⅱ”助力NAIC大赛

  华为作为大赛重要的主办单位及参赛方,它与鹏城实验室共建的“鹏城云脑”,为大赛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张顺茂表示,“鹏城云脑是鹏城实验室的重大装置,直接对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和重大科技工程创新技术平台,而华为提供了鹏城云脑Ⅱ人工智能平台。”

  搭载鲲鹏、昇腾处理器的华为Atlas 900 AI集群作为鹏城云脑Ⅱ的底座,为鹏城云脑Ⅱ注入澎湃算力,支撑AI领域诸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自动驾驶、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各类基础性研究与探索。目前,鹏城云脑的算力为100P FLOPS,明年将迈入千P级算力规模。

  根据资料显示,此次华为推出的Atlas 900由数千颗昇腾910内核互联组成,对标NVIDIA GDP,提供256-1024 PFLOPS@F16算力的性能,相当于50万台PC的计算能力,是全球最快的AI训练集群。张顺茂认为,“算力即生产力,决定着科研、经济发展的能力速度和创新速度。”

  除了硬件设施外,在软件方面,华为还会提供算法的计算框架,该框架计划在今年3月份开源出来,以及训练学习人工智能一站式开发平台,帮助人工智能开发者应用创新,更方便、更高效地训练开发出自己的模型和产品。在去年,以Atlas 900为基础的平台被国家科技部选为国家基础软硬件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针对AI开发者生态,华为发布了沃土计划2.0,分别从产品、服务、赋能、联盟、激励等五大方面进行全面的升级,宣布未来5年将投资15亿美金,和个人开发者、企业共同参与计算产业的生态发展。张顺茂强调说,“这里面包括鲲鹏通用计算开发者,也包括昇腾人工智能开发者。”

  写在最后

  据悉,全国人工智能大赛(NAIC)将作为常设举办,由一年一次过渡为一年两次,并从国内逐渐走向国际。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指出,“从大赛组织的方法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人工参与量较大,我们试图通过网上的方式,尽量缩减人工介入,逐渐自动化。”

  关于未来赛道的方向,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会继续两个选项,也可能会拿出若干个选项来。 可喜地是,我们看到大赛平台正逐渐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循环,基于这个循环不断地转换成企业和社会的落地成果,同时也会牵引着科研的发展。AI产业发展任重道远,期待下一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