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前景广阔
2019-08-09 21:54 文章来自:经济日报 收藏(0) 阅读(617) 评论(0)

8月9日上午,中国人工智能峰会暨多媒体信息识别技术竞赛成果发布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办,31个单位35支队伍获A级证书,包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唇语识别系统”在内的16个项目获评AI创新之星。

本次竞赛项目评选主要围绕“深化融合应用、培育发展动能、构建生态体系”等方向,聚焦人工智能在互联网、安防、教育、医疗、交通、零售、办公、家居、金融、物流、制造等领域创新程度高、应用价值大、示范效应强的项目,突出创新的AI解决方案设计、可靠的项目落地、丰富的实战应用案例等指标,代表了我国多媒体信息识别技术的最新发展水平。

对标国际权威 展示行业成就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出,本次竞赛由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共同指导、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是国内首个综合性大型人工智能赛事,这标志着我国在综合性大型人工智能赛事组织和运营方面迈出了从零到壹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竞赛,使我国能够较好了解当前国内多媒体信息识别领域的能力和水平,为今后在该领域的政策引导、市场引领等决策过程提供参考依据。

据介绍,本次竞赛得到了人工智能相关企事单位积极的响应,参赛队伍包括企业单位122个、高校46个、科研院所12个和个人、创业团体25个,既吸引了阿里、百度、科大讯飞、依图、旷视、商汤等人工智能技术领先企业,也包括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厦门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信工所等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虽然企业和高校仍是该领域的主力军,但本次竞赛个人、创业团体共有25支队伍,参赛比例为12.2%,这对于激发民间研究活力,培育壮大创新动能,推进我国多媒体信息识别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同时,比赛项目涉及人工智能多个技术方向,综合性比较强,囊括了当前互联网多媒体领域中的一些技术难点和前沿创新方向,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体系框架。从国际上来看,目前仅有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谷歌等举办过覆盖较多领域的综合性技术大赛,与之相比,虽然本次竞赛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数据规模基本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同类比赛的数据规模,基本实现了对标NIST比赛的设计初衷,从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竞赛体系框架,为本赛事品牌的持续运营打好了根基。

倪光南特别指出,本次竞赛项目指标设计兼顾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参赛队伍在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呈齐头并进的态势。在某些项目上既有学术比赛中常用的指标,又有行业应用在实际场景中使用的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各项目的特点对指标进行调整,尽可能科学有效地衡量参赛模型的性能。同时,大赛主办方为比赛数据样本制定规范,对真实场景中的复杂情况进行梳理,从多个维度确定了比赛数据要求,增强比赛的技术难度。

此外,本次比赛采用了“公有云+安全屋”作为在线竞赛环境,既便于参赛选手远程参加比赛,同时也可以保证数据安全不泄漏,为比赛营造了一个安全、公平、方便快捷的赛场环境,同时也为比赛的可持续运营打好了技术基础。

永久落地厦门 助力打造AI CITY样板

本次竞赛始于4月25,8月2号正式结束,历时近百天。这场悄然进行的竞赛,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或许是牵引未来人工智能发展方向的创新成果,或许是未来时代革命的引领者。如此重要的竞赛之所以落户厦门,正是因为厦门正在成为国内AI CITY样板城市和全球人工智能密度最高城市的道路上加速前进。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表示,经过多年发展,厦门已经形成了坚实的数字产业基础,2018年,厦门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805亿元,占福建省41%。同时,厦门具有配套齐全的园区载体和领跑全国的数字化营商环境。当前,厦门正积极通过“精准滴灌”和贴心服务,让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的“三高”企业这片树林枝繁叶茂,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正在成为数字厦门发展的强劲引擎。

一方面,厦门致力于以数字发展温暖社会民生,惠民、利民、便民,长期以来都是厦门数字经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以建设“数字厦门”为突破口,厦门大力建设“i厦门”统一政务服务平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截至目前,“i厦门”平台注册用户数超270万,占厦门市常住人口的65.7%,服务渠道覆盖“一网四端”,即网站、移动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和自助终端,共整合300多项政务民生应用服务,覆盖14大类服务领域,2019年总访问量已经超过8000万人次。

另一方面,厦门坚持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2018年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务数据互联互通无障碍共享,汇聚了人口、法人、空间、证照、信用、健康、交通、旅游、公共安全等多领域、超过200亿条数据,为政务大数据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厦门正在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制定了相关措施和发展计划,将致力于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在智能芯片、云计算能力、机器视觉等核心技术,在制造业、公共信息安全、交通、金融、健康医疗等领域开放应用场景,全面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链基本完善。

截至目前,厦门的人工智能企业已有200余家,涉及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等多个领域。未来,厦门将进一步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扶持力度,计划引进50名以上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培养1000名人工智能各类人才,培育5家以上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对顶尖人才和创业团队将给予最高至1亿元的项目资助,协同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

本次竞赛落地厦门,是厦门以专业领域赛事为平台,吸引人才和项目进行展示、交流、角逐,最后促进创新创造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新起点。以此为起点,厦门市工信局总工程师童平平代表组委会宣布了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五项举措。

一是人工智能大赛将永久落户厦门,竞赛组委会将以“赛时竞技场,平时训练场”为核心,打造一个“不落幕的大赛”平台,确保满足今后各项各类赛事需求。二是开放训练数据,释放数据能量,先期开放数据涉及旗帜识别、同源图像、地标识别等8个竞赛类别,以支持创新创业团队研究发展。三是启动国家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应用示范项目。厦门市将探索利用“云安全屋”平台推送与城市的公共安全、环境保护、智慧交通、健康生活、企业信用等相关的政府数据,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企业应用,充分挖掘数据的应用价值,构建数字经济生态,让数据造福于民;四是在下届赛事中,除将部分本届竞赛项目提高难度外,还会推出“AI深度伪装技术”识别、步态识别、语义分析、医学影像和心电识别诊疗等竞赛项目,希望通过大赛平台,能整体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学研究与商业应用领域结合。五是致力于将厦门打造成国内AI CITY样板城市和全球人工智能密度最高的城市。

凸显行业短板 指明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巨大,人工智能发展有了非常好的沉淀,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超级大国之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具备政策优势、海量数据资源优势、应用场景优势和青年人才优势。但同时,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有四个薄弱环节有待加强,我们在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方面比较薄弱、高端器件方面也比较薄弱、缺乏有影响的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高端人才还比较少。这些都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尽快补足我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的短板。

本次竞赛的结果也凸显了我国在人工智能发展领域存在的不平衡和不足,但也为行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比赛参与热度来看,行业应用前景及技术门槛影响导致参赛项目冷热不均。例如人脸识别有近56个队伍参赛,是比赛中是参与度最高的热门项目,这表明近年来随着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在各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有较多的厂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大。而群体行为识别则只有5个参赛厂家参与并提交了比赛结果,这是由于该项比赛应用场景只在部分特殊行业才有应用,且有一定的技术门槛,需要在后续的比赛中加强引导。

从行业技术成熟度来看,部分行业趋于成熟,部分行业仍需加强。人脸识别、同源图像检索、旗帜识别、标志识别、地标识别、特定物体识别这些赛事的参赛队伍都在20支以上,从比赛成绩来看,人脸识别和同源图像检索的综合评价指标都不低于95,四项检测识别任务的综合评价指标不低于87,这表明上述比赛项目的技术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且达到实际应用需求。其中旗帜识别、标志识别、地标识别、特定物体识别这四项技术已经应用较为广泛,可以在后续比赛中取消。而人脸识别、同源图像检索技术在复杂场景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后续的比赛设计可以更加贴近复杂应用场景。

同时,特定行为识别、群体行为识别、手写OCR识别等项目的参赛队伍均未超过10支,从比赛成绩来看,这几项比赛成绩的综合评价指标也低于60,这几项比赛项目的技术水平还有待于培育和提升。在后续的比赛中,既要保持测试项目的技术难度在引领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前瞻性,又要考虑到目前业界的普遍技术水平,做到难度适度、兼顾引领、循序提升。

此外,本次比赛为非受限的比赛项目,不公开训练数据集是其特点,这就使得在行业深耕多年“大而全”的行业巨头能够名列前茅,但是却不利于在某个技术方向上独树一帜“小而精”的创新团队脱颖而出。为此倪光南指出,今后还要开展受限比赛项目,开放训练集并将比赛项目细化为多个子任务类别,各子任务偏向不同的业务场景,具有不同的技术指标。营造测试项目多元化、测试指标场景化的有利竞赛生态环境,吸引创新创业团队参与比赛,融入竞赛生态,为国内的创新创业团队营造技术发展的有利政策和生态环境。

“这样一方面使得比赛更具学术性,可以持续吸引广泛的参与者,培育国内创新创业力量;另一方面,通过细化任务方向,发现细分领域的优势团队、技术和产品,形成人才技术储备,打造更欣欣向荣的竞赛生态环境。”倪光南表示,希望“多媒体信息识别技术竞赛”进一步与国际比赛接轨,成为权威的竞赛平台;成为权威的国内人工智能技术检测平台,成为引领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的平台;也希望能成为人工智能科研单位、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的交流协作的平台,全面推动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