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人寿董事长兼CEO丁当:中国保险业未来有“黄金二十年”和保险科技创新”两大机遇
2018-08-05 17:30 作者:中国证券网 黄蕾 收藏(0) 阅读(1809) 评论(0)
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黄蕾)近日,中国平安人寿董事长兼CEO丁当对外发表了题为《中国寿险:新机遇与好文化》的演讲,深入阐述了行业未来“黄金二十年”及“保险科技创新”两大机遇,以及新时代寿险需要的“好文化”、对构建“好社会”的应有贡献。

  丁当指出,处于“黄金二十年”发展机遇期的寿险业,应积极拥抱新科技,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以实现改善客户体验的终极目标。丁当号召寿险行业同仁继续秉持保险人的初心,肩负保险的文化责任与使命。

  机遇之一:“黄金二十年”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重新激活了停业20年的保险市场。历经40年的发展,中国已成长为有全球影响力的保险大国,并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丁当说,“市场上有一种说法,中国保险业复业以来,经历了两次黄金发展期。第一个黄金十年,是二十世纪90年代的十年,保险代理人营销体系的引入,驱动保险业高速增长;第二个黄金十年,是21世纪的头十年,中国加入WTO、银保等新销售渠道的开拓,成为行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丁当认为,这个黄金期会延续更长,不仅仅是十年,而是超乎所有人想象的“黄金二十年”。

  丁当给出了几点理由:首先,中国寿险深度和寿险密度分别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7.4%和54%,提升空间巨大;其次,我国人身险保障缺口高达37.7万亿美元,人均保障缺口达到94578美元;第三,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规模为16.75万亿元,占金融总资产比例不足10%,落后于25%至30%的国际平均水平。

  差距意味着增长空间,这表明中国寿险业远未达到增长的天花板。相比发达市场保险业已经“从摇篮到坟墓”覆盖到人一生的各个阶段,中国寿险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有研究指出,中国寿险保费规模长期空间超过8万亿元,相当于2017年GDP的10%。丁当表示,具体来说,未来二十年,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消费升级、医疗支出、政策利好等因素将持续释放保险需求,驱动寿险业持续高速高质量增长。

  第一,中国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快,中产阶层进一步壮大,具有保险需求和消费实力的35岁至54岁人群比例进一步提升,人身险、养老和医疗需求不断加大。

  其次,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均GDP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保险消费水平高度相关,保险消费是未来消费升级的重点风口。

  再次,随着医疗费用攀升和抚养负担加重,居民所承担的医疗支出不断上升,社会对重疾险、医疗险有较大需求。

  最后,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等政策的推出,为投保人带来税收优惠,保险需求将进一步被释放。

  机遇之二:拥抱新科技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全面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风险、深化改革三项重点任务,已成为保险业新的工作坐标。2018年,中国银保监会成立,保险业监管进入新的历史方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丁当认为,寿险业未来发展将表现为五大趋势:

  第一,监管趋严。偿二代实施以来,保险业监管力度更大、覆盖更广,覆盖险企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推动险企合规经营。

  第二,保险姓保。保险“回归保障本源”已成为行业共识。险企进入业务结构调整期,将聚焦长期保障型业务。

  第三,科技应用。金融科技、保险科技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保险业,并深刻地改变和重塑传统保险业的运作发展模式。

  第四,市场集中。大型保险公司仍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高的态势仍将持续。这将驱动中小险企寻求战略突破,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第五,个险为王。未来,保险代理人渠道仍将是人身险销售的主要渠道,个人寿险代理人制度仍将发挥巨大作用。

  丁当认为,科技之于传统保险并不是可怕的虎豹豺狼,说到底,保险科技最终仍要服务于保险机构、服务于代理人队伍。用好新科技,保险行业就会产生新的、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因此,我的态度是,拥抱科技,拥抱未来。”

  根据丁当的观察,科技创新为保险业带来两大趋势:平台化和智能化。

  所谓平台化,就是指重构产品平台、销售平台、服务平台和风控平台,借助科技赋能迈向平台经营,实现降本提效;所谓智能化,就是指实现千人千面的需求挖掘和精准的定制化服务,改善客户体验。

  这两大趋势有助于解决传统保险业的四大痛点:

  第一,就产品痛点而言,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大数据保险科技,可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定价;保险代理人还可以根据客户数据分析客户需求,精准推荐保险产品。

  第二,就渠道痛点而言,借助移动互联等技术,可实现多场景、多平台的传播、查看和交易;互联网技术将产品销售自然嵌入用户生活和商业场景,让销售像呼吸一样自然。例如,代理人可以通过各类社交APP将保险资讯传达至客户,让客户线上就可以购买产品和服务。

  第三,就服务痛点而言,“互联网+”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可以实现先服务后销售,建立起获客、积累和转化的闭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投保、理赔、保全等流程带来智能化革新。例如,一些保全服务可以直接在线完成,这将帮助代理人极大提升服务效率。

  第四,就风险防控而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精准识别并控制风险,如建立理赔智能风控管理平台,高效识别理赔欺诈风险。

  “一言以蔽之,保险科技正推动保险业在产品、渠道、服务及风控等方面持续提升。在重塑传统保险业的同时,与传统保险业优势互补,共同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改善‘客户体验’的终极目的。”丁当表示。

  寿险的好文化与好社会

  销售保险,让保险走进千家万户,需要去和客户沟通。丁当直言,“很多人就认为这是在‘求人’,我不这么简单地看。我认为,要看你是用什么方式、用什么初心去沟通。如果是以专业的能力、友善的态度去做保险,以‘文化情怀’去做保险,那就是‘救人’,而不是‘求人’。‘救’字里面就有‘文’字,有文化地去‘求人’,就是‘救人’。”

  800万寿险同仁如何存续?如何行稳致远?在丁当看来,最核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拥有“好文化”。有了好的文化,才有好的道德,才能把好文化、好道德作为思想武器,代理人队伍就能在展业、销售、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更有底气和幸福感。

  丁当表示,保险从诞生到发展,一直具有互助、补偿的慈善特性和因子。现代保险,通过商业形式,把众人的钱聚集起来互济互助,一旦有人遭灾受难,保险公司就会给予救济与补偿。保险是商业形式下的慈善。

  丁当认为,不管是保险销售者,还是购买者,都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为己所用,即给自己买保险,但是容易单纯计算回报,老想着“买了重疾险如果不得病,不是亏了吗”。

  第二种,为亲所用,即通过保险让配偶和子女父母受益,这是一个成年人的责任和担当,体现的是家庭的“小爱”。

  第三种,为人所用,即保险是一种捐助,即使自己用不到,但能够救助素不相识的他人,这是一种“不着相”布施,是一种大爱。“为人所用”的境界把保险慈善文化本质反映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