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tt King:未来银行的4.0时代
2017-12-13 21:38 作者:ifintechnews.com 收藏(0) 阅读(2063) 评论(0)

2月6日,中国首届数字银行高峰论坛暨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成立大会于深圳盛大召开。来自全国各地200余家银行、非银机构等400余位嘉宾莅临会场,现场盛况空前。大会特别邀请到了《Bank3.0》作者Brett King,他在当天的主题演讲中系统梳理了银行业发展的各阶段特征,并详细阐述了BANK4.0时代的构想。演讲全文如下。


非常高兴再次来到中国、再次来到深圳,我一年前曾经来过深圳,我也访问过这里的实验室,去考察了一下这边的技术和创新。我觉得这个城市非常令人振奋,除此之外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每一次我来到中国,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都会问我在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美国的银行业发生了什么,欧洲的银行业发生了什么,他让我来介绍一下银行界发生的变化和趋势。但是我每次去美国的时候,我其实是生活在纽约,我是跟美国的银行做沟通,我说你们应该去看看中国的银行,看看中国银行的未来是什么,它也代表未来银行业的创新。

除此之外,我们也关注到移动支付,中国在今年,我们可以看到有5.5万亿美金的移动支付金额,这个是美国的50倍,所以我觉得大家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中国的市场确实做出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在过去几年有巨大的进展。在很多方面中国的银行业、移动业是远先进于欧洲或是美国市场,这是一个好消息。除此之外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即将出版的新书《Bank 4.0》,这本书明年4月将以中文的方式出版。

在我谈《银行4.0》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银行1.0、2.0、3.0分别代表什么,接下来的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历史的纬度。

银行1.0

银行1.0是什么呢?解决银行最初的形态。它是在15世纪开始的,它已经存在了400的年,世界上最早的银行就是意大利西雅那银行,大家不用记住这个名字,如果你真的去到这个建筑里面,也就是最初世界第一家银行,你会看到历史上的银行网点,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片,在墙上,你可以看到有一扇小门,进去之后你会看到一些小桌子,会有一些铸铁的框架放在柱子上,你可以在桌子上和银行员沟通,像一个沟通的小窗口,7年前我们看到银行存在的形式,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银行一直是这样,网点一直是这样。

后来出现一种新的技术,这种技术真真切切的影响到银行业,这个技术是什么呢?就是主机、大型主机,它改变了我们对银行的思维方式和看法,因为它取消了人为的工作,第一台主机是在1953年为美国银行打造的THE MAINFRAME ERA技术,这是帮美国的银行处理支票的,这个机器不是特别先进,处理的技术也不是特别好,清算顾客的记录是负责困难的,不能按照客户的名字做分析,每个客户以数字为代表,这是第一次使用银行账户号码记录在主机和大型主机当中。

今天,我们有了iPhone、三星、华为的手机,各种各样品牌的手机,这样的移动设备或是移动手机,他们的计算能力是过去主机的40倍。1953年、1954年美国银行的主机处理能力的40倍。所以你可以看到,现在我们的计算能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刚刚介绍的就是银行1.0,主要是关注在银行网点中的银行服务,在网点之外银行服务是没法提供的。这是过去银行1.0的时代。

银行2.0

现在进入银行2.0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标志就是自助服务,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出现了ATM,出现了网银。大概1995年的时候出现了网银,在当时我们看到网络银行的新兴和崛起,我们当时观察到一个现象,银行2.0之后的背景是什么?就是在银行网点之外有了ATM,我们不再受到时间的限制,比如说你自己可以找到合适的时间,在你想要的时间、地点找到ATM,不用去银行的网点。这个时候我们的银行发生了变化,不仅仅关注银行的网点去获得银行的服务,而且我们当时使用的这些语言也表明了我们对网点的想法发生了改变。这个银行以外的设备叫什么呢?叫做ATM,就是自动化的取款机。代表的是远程技术,也就是说这种技术不是实体网点中提供的,银行的设计因此也发生了变化。它也会对网点的设计产生影响,这就是一种迭代的思维方式,我们以前是有网点的,这是一个实体的存在。

银行3.0

2007年的时候,我们出现的智能手机,随之我们进入到银行3.0的时代。银行3.0的时代有什么特点?银行无处不在,你想获得银行的服务哪里都可以,也就是说你不再受限于网点的实体限制。现在你随时随地可以获得银行的服务,只要你有一款智能手机,这样的话,银行的利润来源和商业模式也发生的变化,为了更好的阐明我的观点,我引用马云先生的演讲,去年世界经济论坛中他做了演讲,他当时谈到阿里巴巴和沃尔玛之间的竞争,他当然可以去谈金融技术方面,比如说支付宝和工行的竞争,不过他没有谈这个,大家听一下他阐述如何获客,阿里巴巴和沃尔玛做获客的区别是什么?

马云先生说,十年我们就可以打败沃尔玛,如果说沃尔玛要获得1万新的客户,他们要打造更大的仓储。安排人员、放货架,阿里巴巴要获客的话,买一个电脑和服务器就可以了。世界上新兴出现的移动银行,银行3.0的代表,大家可以看到大部分的银行并不是关注获客的,而是通过网点来获客,通过网点获客太昂贵了。

我们看一下Move和Starling Bank和N26,这些银行融资是非常少的,初始资金非常少,或者只有800万到1000万美金,这个预算是非常低的。你打造一个APP和一个网点哪个更经济?我们要计算一下获客的成本,就像马云先生讲的,怎么样核算你的成本,这也是在我们银行的商业模式方面的办法,我们不再需要网点来打造银行的业务,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获客。

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变化,从2007年开始,有超过10亿的人口获得了金融服务,但是并不是通过网点获得的,之前没有银行账户的人,他们之前是没有开过户的,他们进入到银行的体系中,通过的是网络电子或是电子钱包、微信、ATM来获得银行业务,这是过去几年发生的变化。80%的非洲客户,他们使用的是移动设备,他们从来没有去过网点,一生当中可能都没去过,为什么?这些非洲人民如果真的走到网点,我可以说70%的人是没有银行账户的,他们可能要花一个月的收入让自己走到银行网点去,这就是非常大的问题。

网点原来是获得金融服务的核心,以前我们说一定要签署一张文件才能获得银行的网点服务,现在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获得非常基础的银行服务,过去几年中不是因为通过网点获得的,而是通过移动手机获得的银行服务。要重新思考一下银行服务是什么,我们不再需要网点,我们只需要手机,会改变我们的设计,会改变我们对银行的设计吗?

在印度大家面临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印度大部分人没有账户,央行说我们希望要打造更多的网点,在农村、村庄打造更多的网点,让人们获得更多的银行服务。印度政府即使打造这么多的网点,这些村庄和农村人士没有驾照、护照,没有任何身份识别的文件是没法开户的。所以印度不是采取这种方法,他采取身份证卡,Aadhar Card,这个卡片使得8亿的印度人民,他们之前没有获得银行服务,现在获得了银行服务,不是在网点中获得的服务,而是有Aadhar Card身份认证、身份识别的服务,相信未来15到20年中,我们会看到无人价值技术的崛起。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无人驾驶的汽车,我的孩子、我的下一代,我8岁的孩子长大的话,可能完全不需要考驾照了,因为有了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完全不用考驾照了,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没有驾照就没办法申请开户,这个本身就是非常基本的机制,而且即将会被挖掘。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身份认证,网点和过去不一样了,没有和以前那么重要了,我们要重新思考怎么样去设计网点的服务、银行的服务,这就是银行4.0。

如果我们在思考为未来的世界设计银行服务,未来的世界中我们有智能眼镜,我们有可穿戴式的智能设备,或是可以用声控的装置,或是各种各样智能的装置,比如说小米、siri,这些都是今天的声控装置。如果我们银行采取这种技术的话,银行就会消失,技术就会浮现出来,效用和银行的体验会浮现出来,我相信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思考,比如说我们在汽车发明之前,交通最原始的方式是铁路或是马车,如果你乘的是马车,你想开得更快一点,那就是拴更多的马,因为你的选择非常有限。所以说,我们后来设计出汽车,这是完全创新的想法,我们的术语是第一原理设计,设计出一个以前从来没有的东西。我会给大家再举几个例子阐述什么是第一原理设计。我也想给大家分享一下第一原理设计怎么改变了银行业。

举一个例子:

一是阿波罗火箭,1967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在做火箭的发射,每一次的发射都会造成12亿美金的成本,大概是80亿人民币,现在1000克的重量发射到轨道中就花了6000美金,是非常昂贵的。过去60年火箭发射技术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发射成本降低了50%。过去14年中,特斯拉的发明者也是做了火箭发射成本降低的重大贡献,就是使用第一原理设计的原则,现在我们不用以前阿波罗的火箭发射装置,或是采取苏联的设计再进行叠加,现在我们决定采取一种完全创新的设计方式,我们用更好的建模方式,3D打印的方式或是新的材料技术,这样的话我们打造火箭的方式跟美国和苏联90年代的火箭设计完全不同,也就是从无到有的设计,完全创新的设计,这就是第一原理设计,能够大幅的降低火箭发射的成本。通过3D技术以及各种各样新的技术使得成本大幅减少。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也是使用第一原理设计,这个例子是什么呢?就是苹果iPhone,这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款智能手机,2007年乔布斯设计了新的产品,它是一种个人的智能手机,在iPhone出来之前我们的手机是什么样的?是可折叠的,诺基亚的大哥大,还有黑莓设计,可以输键盘的那种,这就是iPhone诞生之前非常古老的设备,iPhone代表的是一种突破性的思维方式,和以前老旧的手机一点都不一样,它不是进行迭代或是改善,而是从无到有,从零开始,从零开始的设计方式就叫第一原理设计。

iPhone或是智能手机产生之后,人们就开始说,这个很棒,因为我们可以用手机完成支付,我们就不需要塑料卡片了。支付并没有用第一原理设计,银行业没有采取这种方式,他采取的是迭代设计。他就是把塑料卡片放在iPhone、三星的支付平台中,这只是一种迭代,不是从无到有的设计。一般就是我们常见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在网络上销售银行的产品,我们担心网点会受到冲击,网点才是我们销售银行产品的地点,我们当时只是把账单放在网上,网银的第一代就是账单的电子化,然后出现移动手机。我,现在把银行的账单放在更小的屏幕上,这就是移动支付了,是这样吗?如果说新的技术出现了,其实应该改变网点的模式,现在只是把网点的模式增加一些技术的融合而已,这是不够的。

世界范围内有很多的银行开始采取了第一原理设计。

给大家举个例子:

其实是来自中国的,余额宝,这是非常好的例子,怎么样更好的打造储蓄行为习惯?这边的差距非常小,大家觉得余额宝只是一个储蓄的产品,阿里巴巴的成功之处并不是因为他们推出余额宝这个产品,而是他们捕捉住用户的行为习惯、表现。余额宝里会有一些余额,余额宝说你可以赚一些利息,人们在账户中的余额可以获得收益和利润,通过这种方式,余额宝筹集了上亿美金,世界上没有哪家银行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筹集这么多的储蓄和资金,过去我们觉得肯定要通过网点才能收获这么多的存储,现在通过余额宝的设计方式,我们知道存储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再给大家举一个很好的例子:

比如说Uber,它在美国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是滴滴打车,Uber就是在美国使用的滴滴。美国在发展的过程中,Uber很难赶上业务发展的速度,他们到处招募司机,纽约经常有一些广告,如果你今天加入Uber驾驶员的队伍,就给你5000美金。Uber觉得这种方式还是不够快,没有办法招募到很多的司机,他们找了一下数据,发现30%的驾驶员在研究怎么样加入Uber的团队,可是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停止了,为什么停止,让司机输入借记卡的账户号,很多司机是没有银行账户的,他们没有办法申请,因为他们以前是开出租车的,他们收款的方式都是现金,Uber找了美国银行、富国银行,能不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司机没有银行账户。美国银行说可以,找我们的网点,我给他开个户,Uber说不行,我们要很快招募到这么多司机。银行说你不去网点不能给你发卡,你得签字。Uber决定找Fintech,这是一个金融技术公司,这家公司帮助了司机及时的进行了业务的签署,而且不需要去网点,任何时候他们都可以在早上接客,下午就能马上收到他们的收款,短短三个月时间,Uber成为美国最大小户型银行的开户目标,Uber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Uber所做的就是将银行业务键入到Uber业务版块中,使得他的业务能够发展起来,而且他们能招募到足够数量的驾驶员,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帮助我们去思考银行到底怎么进行垂直化的整合。也就是说,这些驾驶员是没有办法去网点的,他们也不需要去申请塑料的借记卡,只要把你的银行服务、银行的效用嵌入到平台中,比如说电商的平台,这个例子中的Uber的平台。

工行也推出自己的电商平台和竞争对手进行竞争,我们可以看到业务的版块和银行的版块是需要整合的,这个界限也会越来越模糊。在中国90%的支付方式都是通过微信、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完成的。现在你还是需要有一个银行卡支付,需要挂钩支付宝,未来这种方式可能会发生变化。可能连开户都不需要了。如果未来是这样的话,中国的很多银行可能就会受到冲击,这些技术公司,像支付宝、阿里巴巴将会有数据方面的优势,他们可以根据用户的数据提供信贷的服务,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技术改变了银行的本质,我们还需要银行吗?好消息就是我们还需要银行,但是银行的网点将会消失,或是我们现在的银行产品会消失。

大家肯定用过微信、支付宝进行支付,微信在77个国家都被使用起来。我们来看支付的体验,你不需要塑料卡片,你也不需要银行的销售网点,你也不需要发行塑料卡片,不需要通过银行的网点进行卡片的发行。大家就可以看到,这就是关于支付体验例子,而不是支付产品,这就是我们需要去思考未来银行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有的银行功能和效用将会浮现出来。他会更加关注用户的体验,这就是我们在美国打造的银行Move。我们给加拿大的TD和新西兰的银行提供技术支持,我们为用户提供非常优质的储蓄支持,你可以通过手表,这个月的支出比上个月少一点,这次想储蓄多少?你是想储蓄50美金、100美金还是多少?去年我们执行智能储蓄,40%的客户选择把Move转到储蓄。我们也提供零利率。这样的话我们也不需要为储蓄的客户体验做营销。

中国有哪家银行能够推出这样的储蓄方式,让40%的客户都转移到储蓄方式上呢?而且不提供利率,不进行任何营销,做得到吗?还是做不到的。Move做到了,我们是销售储蓄产品,我们打造的是一种储蓄的习惯,技术开始超越银行的效用和功能,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转变,你是在零售银行做的,你银行中有多少产品?你可能说有储蓄卡、银联、Visa卡、黑卡、白金卡,这些都算我们的产品,各种各样的产品。其实在零售银行中,如果我们从功能、效用的角度来说只有三种产品:一是储存价值;二是支付;三是获得信贷。银行4.0把这些功能和效用整合起来,通过技术实现,而不是基于产品,我们不是将网点的产品拿出来,而是通过效用的浮现来打造的。

在一个广告片中,一位演员和他的朋友杰森喝高了,有狗仔队拍他们,他把鞋打在狗仔队身上,他发现袜子破了,他跟echo用声音下单。他是否使用信用卡购买产品我们不知道,他只是用声音说下定单,我们怎么样推销更多的信用卡在中国、美国、世界,这个月如果你使用工行的信用卡、中行的信用卡就能获得更多的现金奖励,你觉得这种方式会改变他的想法,你觉得他会选择你的卡片吗?他说我的袜子破了,帮我下单买袜子,工行说使用我下单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里程,现在报一下,这样肯定不行。如果我们进入到声控的世界,使用AI、VR技术,传统的设计是没办法实现,没办法在数字化的时代存活下来,我们是创造全新的体验,我们不是把银行的产品放在新的渠道上,这是一个设计上的大转变。如果未来我们去到商户中,我们不再会申请银行的信用卡,到了商店中,我们马上就能获得手机提供的银行卡服务,我们去到杂货铺,如果说你的钱不够,你没钱买你想买的东西,你卡里的钱不够,手机就会发一条短信给你,我知道你去超市了,通常你会花2000人民币,今天你的账户只有1500,要不要再借500,完成今天的购物?我们现在已经开始预测客户的需求。通过我们积累客户的行为数据,结账的时候,借记卡被拒绝了你就得使用信用卡,我们就会提前帮助客户解决这些消费上、支付上的问题,而且手机也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建议,未来我们会有智能的眼镜,走到一家店里,眼镜出现这个信息,今天房租到期了你得付款,今天没钱买电子产品了,这是一个建议,这会形成一个生态系统,银行的服务会嵌入到我们的生活不是通过网点提供的服务,而是银行的效用和功能嵌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新的技术实现这一点,比如说声控、AI技术,还有区块链技术。谈到区块链技术,我们已经看到有非常成熟的产品,在交易、金融、智能合同、身份认证管理、KYC方面取得了应用。我们想到的一些关于区块链的例子是基于现有的一些产品,不过在未来,相信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何打造我们的生态系统,比如说我们想一下未来的无人驾驶,如果你有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你开车去你的办公室,直到你完成工作,无人驾驶汽车就会送你回家。

未来有无人驾驶,他可以自动充电,自动泊车,你需要电子的钱包帮你收付款。未来不需要去签字,未来有数字化的技术,网点的设计需要发生变化。这边举几个例子,太阳能电池板,我们可以用比特币、人民币、美金去购买,每千瓦产生的电就会带来一个数字币,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未来如何使用区块链做支付,它跟我们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完全不同。未来会有很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支付手段、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我们也可以看到思考银行效用的改变,欧洲是有一些监管、英国也有,香港、日本都有一些相关的监管,现在也推出了开放银行,也就是说对现有的银行打造开放式的API打造,让这些技术公司能够跟银行业进行更好的合作,不仅推出更好的产品,同时还会改善价值或是价值的传递。未来我们也要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考虑银行所提供的效用和功能,未来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可以运用在银行中,人到底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很多的银行家说,我们还是需要人去提供建议,这才是我们和人工智能、机器的不同。未来体验会越来越重要,这个体验是基于技术的,未来我们出现的这些设备也会和之前不一样。

人们也不会再找到银行的工作人员,说我应该去买哪种产品,我应该购买这个理财产品还是那个,我今天能获得什么服务,你有什么建议给我?银行可以通过智能的手段提供咨询,除此之外AI本身也是在不断的发展,比如说工行的专家使用AI投顾和智能投顾,我觉得只需要很多的训练就可以更好的培训AI的技术,AI技术在诊断方面可以和人类的医生进行竞争。未来的投资,相信AI也会成为非常好的选择,甚至是取代人类的投顾,给你更好的投资理财建议。

人工智能、AI也不是一刀切的技术,以奥迪的无人驾驶技术和超跑为例,奥迪是有两款跑车,一个是人工驾驶,一个是AI驾驶的。其中一辆车跑得比另一辆超跑更快、更激进一点,车是一样、编程也是一样的,通过机器学习,其中一辆车跑得更快一点,AI的学习速度比人更快,而且它是不同的技术。像投资公司随着时间的演进,AI本身也会发展出更多的行为表现,AI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出来的。

我刚才举了一个自动驾驶的汽车的例子,怎么样用摄象头、雷达来做无人驾驶。初次之外汽车能比人的眼睛捕捉更多的数据,处理速度比人类大脑快70%,这就是为什么无人驾驶汽车未来会比人类更好、更精准。相信在未来,我们可能没办法和无人驾驶的汽车竞争,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这些无人驾驶的汽车处理信息的速度和容量比人类更快更多,相信在银行也是一样的,投顾也是一样的,相信AI和人相比还是具有一些优势,就是信息的处理、数据的处理方面。以前觉得这是信息的不对称性,所以客户会找银行的投顾找建议,相信未来AI可以更加好的处理信息,比人类的投顾给你更好的建议。

再以日本虚拟偶像歌手为例,他们和“初音未来”一起唱歌跳舞,它是一个软件,是一个计算的算法。我想问一下大家,如果这些年轻人现在习惯这种“初音未来”的虚拟技术,这些青少年会找银行网点真实人类的咨询师、工作人员吗?他们现在已经非常熟悉这些虚拟的偶像,你觉得千禧一代年轻人长大以后是更倾向于看AI技术、设备还是去找真正的人类办事员呢?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行为表现。

未来银行服务将会嵌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银行4.0。

我们要更好的解决客户的需要,只要他们想要这种服务我们就要提供。如果你最终决定还是放一个人类的服务员在那边,这样的话就没办法捕捉你营收的创收机会。这确实是我们现实中发生的变化,相信在未来,最好的银行像马云先生说的,基于服务器和计算机,如果你还需要真人去签署文档的话,你在银行4.0时代是没有优势的。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作为银行的CEO你会做什么呢?就是要确保你所拥有的所有产品都是可以通过手机提供给你的客户,这就是要存活下来的技巧。

我觉得对于中国的银行或是全世界的银行来说我们有三个选择,你可以跟技术公司一起合作,你可以收购一些技术公司、使用这些技术,你自己打造一些技术,你觉得哪个路径是最快的?我们之前已经谈到第一原理设计原则,很多技术公司非常具有创新能力,作为传统的银行可以和这些技术公司合作,你会了解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你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有着对银行服务体验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样大家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合作,不仅是技术,而是我们刚刚一直强调的第一原理设计,怎么样重新思考网点,更加提高银行的效用。除此之外,合作或是找到合作伙伴,其实成本也比较低,比你自己做更快、成本更低。作为TD Bank,我们和TD Bank合作,打造加拿大的Move,花了四个月的时间,TD花了200万美金完成这个项目,现在我们服务提供得非常有效、非常快。澳大利亚还有一家银行,他说他自己设计这个技术,他们花了4000万美金,两年半的时间,他们研发出来的东西和我们三年前研发出来的完全一样,一对比大家就知道经济效益的差别,你和金融公司合作以及你自己去做成本效益的差别。如果大家回想一下特斯拉、iPhone、马云的阿里巴巴,他们就是第一原理的设计。

如果你今天是从零开始设计,如果说你想在中国打造一个全新的银行体系,使用的是移动技术、声控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和AI技术,你觉得你还需要这些实体的网点吗?用手写的方式签文档吗?获得信用卡或是账本?如果未来我们想要打造银行服务,我们的服务体系肯定不是这样的,肯定不需要这样的实体网点,这也是未来我们要的银行服务体系,我们不再需要网点的模式,我觉得技术创造了完全新的东西,而且银行的效用也将重新浮现出来,而且我们也会打造新的用户体验。不是说把产品拿出来放在渠道而已。我们以前老旧的渠道孤岛现象将会消失,未来我们将会采取完全不同的模式。

银行4.0的时代,这本书明年第二季度在中国出版,里面也谈到Fintech技术,我的广播节目,大家可以去收听,这也是世界领先金融技术公司的频道,感谢大家的倾听,如果大家有任何的问题也可以找我。

Q&A环节

提问: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券商公司的关系。

BRETT KING:很多人担心金融科技公司会对金融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还有一些人开始跟银行进行合作,也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很多金融科技公司也是使用银行的架构,比如说用银行的支付手段,使用银行的信贷,而且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的金融科技平台开始出现,他们是跟传统的银行价格完全不同的,独立于此的,我们还有区块链技术、AI技术,相信银行的核心系统会被这些新的系统所取代,老旧的银行架构未来不会需要的,未来我们会看到有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公司,像支付宝开始区别于传统的金融系统,这并不是说银行就会消失,也不是金融科技公司会胜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仍然会继续合作,我们也会看到两者将会带来更好的零售金融服务。过去二十到三十年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合作,美国和欧洲大陆会有更多中型的银行,他们确实是在挣扎中。未来五到十年会面临很多的困难,中国我不是太确定,当然会有一些讨论,本土的银行会有一些优势,在美国有一些当地的银行,因为他们有网点,他们知道本地的客户,所以有优势,我并不觉得这种论断是正确的,我觉得业务的经济效益不能支撑这些大型网点的发展,相信未来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将会对银行减少网点产生巨大的压力,我不知道网点会不会真正形成银行的优势。而且我觉得没有谁一定会获得成功,不敢说苹果还是安卓会胜出,同样的道理不能说银行还是金融科技公司胜出,如果让银行保持他的竞争优势,我们以香港为例,HKMA的主席在六周之前说了一番话,让香港保持它的竞争优势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必须开放市场,让更多的金融科技公司在香港做更多的创新。传统的现有银行创新不够快,没有办法让香港处与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体系之一,从模型、规模来看是这样的,因为中国是允许新技术发展,比如说中国允许P2P的发展,挑战型技术公司的出现,比如说支付宝、微信的存在,中国的市场还是非常创新的,所以中国一直非常具有竞争力。传统的银行会面临一些压力和挑战,也就是说他们需要跟其他的技术公司进行竞争,小银行会有这方面的压力。

提问:网点会不会消失?未来网点会变成什么样?

BRETT KING:很多网点会消失,在美国大概一半的网点都会消失,在中国网点的密度和美国相比是比较低的,消失的速度还是比较稳定,市场还有两件事情正在发生:一半的网点会消失,存活下来的网点要么是非常大的,像苹果商铺那么大的,能提供体验,或是在小城市中会有一些移动的网点,有问题可以找这些小网点,未来网点不会销售银行的产品,更多的是关注服务。五年的时间中,如果去到网点的话,只是因为没有办法通过手机打开你的网银才会找实体网点,未来网点将会是提供服务和技术,但是不会提供交易相关的产品,这是我观察到网点的发展,全球的角度来说,网点的经济效益将会受到挑战,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的方式获客,很多银行获客不是通过网点发展仍然非常好,他们是通过数字化的平台来获客,而不是通过网点。我相信网点的经济效益未来会受到很多的挑战和压力,有一些银行会说,有一些客户他们想要去网点呢?如果说这个银行够大的话,就可以吸收这部分的成本,或是吸收网点架构的成本给客户去网点的选择,如果银行很小,就没办法支撑这笔成本。

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中国的网点整合不会特别密集,网点在区域可能会缩小规模,或者说更加关注品牌效益、更加关注在大城市中品牌的搭建。

提问:我是为金融科技公司工作的,金融科技公司也会提供一些信贷的服务,什么类型的金融科技公司会被银行选择作为合作伙伴?谢谢。

BRETT KING:作为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把现有系统的摩擦或是不顺畅的服务取消,比如说应用程序使用起来不太习惯,比如说ID的识别、风控方面操作起来不太方便,或是不太了解客户的数据或者行为表现的话,这些是现有这些银行面临到的挑战,银行在上述方面并不是特别成熟,做的不是特别好,金融科技公司在刚开始不会有这么多的负担,他们能为客户带来最优的体验,契合用户的行为表现,比如说做风控和信贷的评估,银行中,首先要重新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合规团队需要先通过,然后跟监管者沟通,再找到一种方式融合新的技术,再改变成本系统。银行做创新是非常复杂的,审批流程很长,金融科技公司就是使用第一原理设计原则,从零开始设计,它没有陈旧的负担,没有过去政策方面的制约,不会被拖慢和拖垮,金融科技公司的流程比较快,也可以告诉这些银行获客更加容易,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和银行这么沟通。

非常感谢大家的倾听,我今天下午都会在,大家会后有任何的问题可以找我,也可以通过微信找我,我非常期待回答大家的问题,谢谢大家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