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蚂蚁、中保信“三英”战定损:内部标准逐步向行业渗透
2017-09-13 18:29 文章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李致鸿 收藏(0) 阅读(1744) 评论(0)

      一时间,群雄逐鹿。

   

       在蚂蚁金服向保险业开放“车险分”、“定损宝”技术的话题余热未散之际,中国平安旗下金融科技公司金融壹账通推出“智能认证”、“智能闪赔”两种产品,而中国保信和中汽中心则上线“事故车定损云”平台。

  这一“三英”战定损的局面,直接反映出无论是技术还是数据层面,保险业在车险定损理赔上仍然存在诸多痛点与瓶颈。这绝非“零和游戏”,三大竞争主体孰优孰劣难有定论,但却各有标签,如中国平安是保险业领军者,中国保信具有官方背景,蚂蚁金服则是互联网巨头,互有所长。此外,不排除后来者居上的可能性。

  在深化商车改革的背景下,上述机构先进定损技术的开放、共享,有助于推动保险公司产品和服务创新,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不过,中小保险公司不应因此放弃“自我救赎”,破解成本高、亏损多的难题,关键在自己,而不是他人。

  三大主体各有优势

  复旦大学中国保险科技实验室主任许闲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车险定损市场竞争的背后,折射出数据和用户信息的争夺。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优势,包括平台资源、业务资源、技术资源等。”

  具体而言,“智能保险云”是中国平安首次对外开放其在保险经营中的最核心技术。其中,“智能保险云”推出的“智能认证”,主要是利用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建立生物档案,完成对人、相关行为及属性的核实。

  金融壹账通总经理邵海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记者,“智能认证”可快速对代理人、投保人的相关行为及属性进行核实,从而降低保单销售过程中产生的纠纷。这意味着保险业将从保单制跨越实名制到达“实人、实证、保单”三合一的“实人认证”。

  “智能闪赔”则是具有高精度图片识别、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车辆外观损失的自动判定、自动精准定价和智能风险拦截四大技术。平安产险副总经理朱友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智能闪赔”是目前国内车险市场上唯一已经投入真实生产环境运用的人工智能定损与风控技术。

  中国保信和中汽中心上线的“事故车定损云”,包括事故车定损系统、反欺诈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及其他应用系统,保险公司可查询到车辆定型、配件点选、核损定价等数据,属于车险理赔端的辅助作业平台和生态平台。

  中国保信副总裁王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事故车定损云”最主要的优势是数据的权威性。以中汽中心掌握的国内车辆识别代码管理单位VIN码为例,通过其对应的车辆款型编码与配件编码,可以实现车辆的精确定型,以及款型与配件的唯一匹配。这将有助于保险公司在定损理赔环节实现快速定位与精准定价,减少车险理赔的综合成本。

  此外,蚂蚁金服面向保险业开放的“车险分”,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建模等方面的技术,为车险风险定价由“从车”向“从人”因素转变提供依据; “定损宝”则是用人工智能模拟车险定损环节中的人工作业流程,帮助保险公司实现自动定损。

  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定损宝”是图像定损技术首次在车险领域实现商业应用,能够有效帮助降低理赔运营成本,保险公司经营成本得到改善后,可以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服务中。

  巨头标准向外输出

  根据上述机构的表述,不难发现其目标基本一致,即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让机器进行海量学习并快速运算,从而提高车险定损等时效性和准确度,以及对风险的识别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从中至少可以提炼三个关键词,包括中国平安“目前国内车险市场唯一已经投入真实环境运用的产品”、中国保信和中汽中心“数据权威性”、蚂蚁金服“图像定损技术首次在车险领域实现商业应用”。这或可窥见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需要数据和事实说话。在应用数据上,例如,基于“智能闪赔”技术,今年上半年,平安产险处理车险理赔案件超过499万件,客户净推荐值NPS达到82%,智能拦截风险渗漏达30亿。

  尹铭表示,“定损宝”技术准确率达到98%以上,相当于10年以上经验的定损专家,并且能够同时处理万级的案件量。保险公司应用“定损宝”技术后,预计可以减少查勘定损人员50%的工作量,在简单案件处理上无需配置过多人力。

  在机构合作上,包括大地财险、阳光保险、珠江人寿、中宏人寿、昆仑健康险在内的10余家保险公司已与金融壹账通签定合作意向书;“事故车定损云”已经启动首批10家保险公司数据测试工作;已有18家保险公司和蚂蚁保险展开数据产品合作,保险公司日均调用频次达到100万次。

  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参与合作的保险公司并非一对一单项选择,而是一对多同时选择多项合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认为,中小财险公司车险经营压力大,成本高,亏损多。因此,定损先进技术的开放、共享对其具有积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平安、蚂蚁金服都是这一市场的竞争者,其动力在于希望将自己内部的标准逐渐向行业渗透。这不是“零和游戏”,各方都有利益诉求,是一种融合共赢的关系,市场主体清楚自己关注的点在哪里。理论上,中国信保最应承担这一任务,因为它是具有官方性质的机构,保险公司都是它的会员,理当挖掘行业和社会相关数据资源,对保险业基础设施建设作出贡献。谁最有效率,谁最值得信赖,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行业痛点由来已久

  事实上,定损市场看似忽如其来的热点,实为长期积累的痛点。王哲表示,目前,无论是技术还是数据层面,保险业在车险定损理赔端仍然存在诸多痛点与瓶颈。要想破解这些瓶颈,只有通过产业合作、产业互通路径才能有效解决。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小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认同。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传统车险查勘模式存在投入大、成本高、时效慢等弊端,各家保险公司及公估公司在查勘能力上参差不齐。目前,汽修行业配件品质混杂,缺乏标准和透明,导致保险公司难以有效管控,影响客户满意度和行业形象。”

  “同时,这一过程中还存在虚假骗保案件。例如,多方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编造未曾发生的交通事故、提供虚假理赔材料进行诈骗。此外,深化商车改革也对保险公司在服务能力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该人士续称。

  朱俊生认为,“车险后端定损关乎赔付率和费用率,对经营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环节问题诸多,如在偏远地区和高峰时段查勘能力不足;录入报案、出险信息错误及调度查勘失误;以及道德风险等问题。中小保险公司在这一方面的诉求要求更为迫切。”

  在此背景下,前述机构先进定损技术的共享、开放,确有希望降低保险公司理赔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保险公司谋求突围之路依然不易。

  《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7》显示,2016年,财险业承保盈利主要集中在几家大型财险公司上,超七成财险公司承保亏损。车险市场竞争加剧,综合费用率连续5年呈上升趋势,手续费支出持续走高。非车业务经营难度较大,多数险种保费充足度不断下降,承保利润持续萎缩。

  此外,许闲指出,“目前看到的多是个别机构发布的技术和产品,未来保险科技将呈现出主体更多、技术差异更大、科技应用范围更广等特点。这种趋势实际上也说明了目前保险科技的竞争现状,即只有一个先知先觉的机构参与到保险科技的关注和研究中;对保险科技的关注,更多是停留在概念的探讨上,针对技术运用没有太多深入发展;对数据运用的能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