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转型20大痛点问题全梳理,金融科技助力银行破局发展
2017-09-01 09:11 收藏(0) 阅读(2117) 评论(0)

近年来,在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国家双创战略指导下,中国金融科技的爆炸式发展,对全球商业特别是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中国诸多产业格局中越发引人注目的关键力量之一。通过利用金融科技产业理念,解决发展的痛点、成就客户价值,正在成为银行业发展专项的关键思路

 毕马威中国金融业审计主管合伙人


近日,毕马威发布《中国银行业转型20大痛点问题与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报告,报告针对中国银行业经营中20大具有普遍性的痛点问题,分别提出了对应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借此希望能够为未来银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思路,推动整个银行业经营理念和创新意识的深刻转变,为科技化和智慧化环境下银行业的产业升级贡献一份力量。


痛点1:获取高收益资产越来越难

传统银行服务往往集中与某些特定领域,其竞争已经白热化,难以实现资产收益的提升。对于传统金融尚未全面覆盖的普惠金融领域,如收益率较高的大众消费金融资产,还尚待进一步开拓。

应对思路:

利用线上电子商务与线下O2O,提供场景金融服务;

与领先金融科技机构合作开展在线信贷业务。


痛点2:如何高效吸收低成本资金

传统金融业态下,银行主要通过物理网点吸收储蓄。而线上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创新型金融科技平台汇聚了大量小额资金的收支使用,这对于银行形成资金沉淀是一种挑战。

应对思路:

以移动计算提供综合化、全景化的个人金融信息服务,低成本吸收资金。

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人力资源服务,实现企业员工的资金沉淀。

利用移动计算,提供个人信用管理服务。


痛点3:如何高效开展金融产品的宣传和推广

传统金融业态下的产品宣传与推广渠道,多是通过新闻媒体、中介代理、实体广告和赞助支持等实现,投入很大,但存在着低转化率和高成本的问题。

应对思路:

通过社交媒体和大数据技术,低成本实现金融产品的宣传与推广。

基于智能的线上社会化营销,有效拓展金融产品的营销渠道。


痛点4:个人客户精准低成本营销

传统的零售金融服务营销,主要是通过线下网点开展的,对于个人客户的获取,不但精准度低,而且营销成本很高,较难实现个人客户的服务增值。

应对思路:

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个人客户进行标签化刻画与精准分层。

通过个性化定价提供高阶形式的金融服务,精准定位个人客户。


痛点5:小微企业客户获客与经营成本高

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的发展,为小微企业的营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大量小微企业资金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尽管如此,小微企业仍面对着融资难、财务服务不专业、日常管理成本高等问题。从银行角度来讲,对小微企业的获客和服务成本较高,通过信贷服务、财务和投资服务等带来的收益却很有限。

应对思路:

打造支付生态,以低费用、低门槛的便捷服务吸引小微企业客户。

通过电子商务的数据积累,驱动小微金融服务。


痛点6:实现小额高频的普惠信贷服务

随着技术环境的不断发展,大众金融消费观念不断转变,三方支付、在线信贷、在线投资等普惠金融服务,主要特点就是小额高频。银行需要考虑如何在更好服务大众的同时,实现商业和成本上的可持续性。

应对思路:

移动计算与大数据征信的配合使用,助力信贷服务的普惠发展。

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实现更高效的个人信贷服务。

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加强银行的信息流动和管理。


痛点7:为大众提供高效低价的财富管理服务

传统的财富管理服务,往往以理财经理/财富管理顾问为主体,在服务推介、客户管理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人工成本,难以适应现阶段金融服务的大众普惠特征。

应对思路:

基于移动计算技术,低成本提供财富管理服务。

打造智能投顾的业务模式,提供高效低价的投资与财富管理策略。

引入针对个人用户的智能投研,提高用户的维护与追踪效率。


痛点8:繁琐的支付与转账服务

传统支付方式下,交易的处理时间长、费用高、支付安全性差等问题显著,用户即时体验不理想。在跨境支付与结算领域,每笔交易都需要在多家机构间进行传送,不但速度慢、效率低,而且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应对思路:

利用多种智能支付手段,提升个人消费者的交易效率和服务体验。

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跨境支付与结算领域,以降低交易时间与费用。


痛点9:个人金融服务的客服与消费者教育

随着金融产品类型和金融服务渠道的不断拓宽,越来越多的个人消费者将闲散资金用于理财与投资,但却对互联网环境下交易与支付的风险了解不足,平易高效的客服与消费者教育十分必要。而传统金融业态下,客服与消费者教育往往需要银行工作人员的大量参与,其营运成本较高,但服务质量及效率却很低。

应对思路:

通过智能聊天机器人,打造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的消费者教育渠道。

利用基于高速移动网络的移动客服技术,实现与消费者的实时互动交流。


痛点10:农业金融的低收益与高风险

农业经济具有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易受自然因素影响等特征,使得传统农业金融表现出了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农业现代化模式和路径的实现,需要低成本技术支撑的创新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

应对思路:

以物联网的综合应用,提供现代化的农业金融创新服务。

以大数据驱动的基于农业核心企业的农业产业链融资。


痛点11:个人金融服务中的反欺诈

随着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对零售信贷的投放,以及大量个人资金涌入在线投资理财领域,个人金融服务领域的诈骗、套取资金、捋羊毛、盗用身份等欺诈行为屡见报端。

应对思路:

利用网络大数据、设备指纹和机器学习模型,有效实现反欺诈。

通过交叉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实现高效的反欺诈预防与管理。


痛点12:针对中小企业信贷的传统风控手段乏力

随着银行企业客户下沉的战略调整,伴随而来的是数量庞大的中小型对公授信客户群,而银行的机构与人员数量有限,不可能通过无限扩张来满足传统信贷流程的大量贷前和贷后线下风险管理工作。

应对思路:

通过大数据风险预警,实现企业信贷风险的识别、传导与跟踪。

以专业化移动贷后监控手段,掌握更加及时可靠的企业经营情况。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企业征信,实现更加精准的信贷风险控制。


痛点13:合规管理,反洗钱与客户评估

传统的反洗钱与合规管理,侧重于制度建设、数据报送和事后检查,需要投入可观的人工成本,而且时效性不好,不能够满足现代银行业的及时性需求。

应对思路:

利用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模型,有效识别可疑交易和风险主体。

利用区块链技术改善征信体系,及时发现欺诈、洗钱等违法行为。

利用智能化的监管规则专家系统进行合规管理。


痛点14:运营有形网点,成本高效益低

传统银行机构往往以线下有形网点为主要营销、获客与服务渠道,不但运营成本高,而且难以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消费需求,效益与效率均较低。

应对思路:

采用直销银行模式,减少或者消除线下有形网点的设立。

设立基于视频的虚拟网点,配合增强现实技术的面对面、场景化应用。


痛点15:供应链金融中对信息流和物流的可靠追踪

传统金融业态下的信息流和物流追踪,主要是通过单据、票证、抵押登记、现场勘查进行,不但传递效率低、验证成本高,而且难以有效杜绝风险控制隐患。物联网环境下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关键,就是以技术手段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可靠追踪。

应对思路:

利用科技和数据手段,进行基于物联网的物流和动产追踪。

基于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实现供应链融资与信用沉淀。


痛点16:机构结算与清算领域的流程、时滞及成本

传统金融机构间的结算与清算,往往通过专设的机构进行,不但运营成本高,而且繁琐的流程导致数据传递时滞严重,导致客户服务响应速度不理想。

应对思路:

通过区块链技术应用,提高供应链各参与方交易与结算效率。

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应用,加快机构间清算与结算流程。


痛点17:信贷业务流程的繁琐耗时

传统金融业态下,受限于用户信用评估要求,企业和个人信贷申请流程均较为繁琐。虽然央行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银行内部也有大量的信用数据,但仍难以满足开发更多便捷贷款品种的需求。

应对思路:

打造大数据平台,实现信贷流程的低成本管理。

结合供应链金融和电子商务,简化企业用户信贷申请流程。


痛点18:海量业务资料的有效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银行持有海量的用户信息及交易数据,其中既有具有复用价值的数据,也不乏大量冗余信息。这不但形成了银行的管理成本与资源占用,还可能降低信息处理效率,错误引导对用户的需求分析与营销方向。

应对思路: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价值信息的高效提取、使用与复用。

基于知识图谱,构建用户知识网络和关系网络。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实现海量业务资料的标签化管理。


痛点19:科技系统软硬件投资巨大且扩展性差

传统银行的科技系统建设,较多采用集中化模式,虽然能够提供较高的一致性,但是扩展性差、资源调度不灵活。传统的商用软件外包开发体系,虽具有较高的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开放性差、采购及维护成本较高、开发敏捷性也难以满足互联网环境下的快速响应要求。

应对思路:

基于分布式计算及云计算,部署或迁移银行科技系统。

引入互联网产业的敏捷开发体系,加快对需求的反应速度。


痛点20:科技研发与创新效率低

部分传统金融机构受制于资源、文化、机制等因素,在科技研发中存在技术思维局限、创新效率低、开发周期长和研发成本高等问题。

应对思路:

对金融科技企业开展投贷联动与业务合作。

联合投资机构设立金融科技产业联合投资基金。

开展推动银行内外部科技研发的创新大赛。

报告同时强调了风控的重要性,风控作为金融的核心,金融科技创新不会改变金融风险的实质,金融科技创新需要研发科技思维指导下的风险管控工具。最后,报告针对银行业转型所需的支持进行了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