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科技创新迎“窗口期” 隐私计算或成为推动保险科技数智化的核心能力
2021-12-18 14:25 文章来自:华夏时报 收藏(0) 阅读(10635) 评论(0)
 原标题:保险科技创新迎“窗口期” 隐私计算或成为推动保险科技数智化的核心能力

  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付乐 冉学东 北京报道

  近日,中保协下发《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指出了我国保险行业科技应用面临的诸多问题,其中安全性问题引发业界关注。

  数据安全是安全性的核心问题。近年来,数据资源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数据在反复应用和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隐私泄漏等问题。还有部分敏感信息暴露在开放的网络环境里,数据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在此背景下,隐私计算技术应运而生。隐私计算是指在保证数据提供方不泄露敏感数据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能验证计算结果的信息技术。

  12月17日,力码科技CEO李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借助隐私计算,促进多方数据的协同计算和价值共享,充分提升数据质量、打通数据孤岛,实现大数据在保险差异化定价、精准营销、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隐私保护是保险科技行业甚至整个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保证国家网络与数据安全,确保数据与信息受到严格保护,已经成为国家和所有保险科技从业者的共识。”

  “数据可用不可见”

  近年来,银保监会发布《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等,均重点涉及“鼓励保险数据应用”。随着《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的落地,数据隐私也成为了整个数字金融行业的“红线”。

  如今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金融数据安全问题也日益严峻。由于金融机构所掌握的个人信息大多比较敏感,如何筑牢个人敏感信息“保护墙”,更加智能、高效地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是金融行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相比其他金融产业,保险产业链链条较长,往往涉及多方参与者,目前依然有很多环节存在较多的人工干预,既造成资源浪费,又产生数据孤岛,不利于行业的升级改造。

  作为典型的“数字密集型产业”,保险的“大数法则”决定了其与生俱来的数字属性。保险经营的过程也是数据处理的过程,保险经营管理与数据安全具有高度相关性。其中,大多数保险均涉及个人数据范畴。例如,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涉及到大量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信息以及疾病和用药信息;汽车保险涉及个人驾驶行为信息;信用保险涉及个人的风险偏好和信用记录等。

  《征求意见稿》在重点工作中提出,“加强大数据应用,充分释放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的核心价值。”同时,“在合法合规、保护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探索使用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制定大数据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数据洞察能力和基于场景的数据挖掘能力,推动大数据技术在保险业务全价值链的深度应用,进而带动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持续创新。

  正如《征求意见稿》所言,大数据是保险科技中的“基础性战略核心资源”,深度挖掘数据能够推动技术变革与业务创新。

  李超表示,一方面是个人数据隐私不可侵犯,另一面是大数据推动变革与创新,而隐私计算则是中间的“平衡点”。在合法合规、保护数据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隐私计算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他表示,随着保险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依托信息技术与保险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行业面向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数据作为“创新要素”的核心地位,降低应用门槛。而这一切,均要以隐私安全为基础。

  线上化率超九成

  作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保险科技有效推动了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加速了保险业务创新,正在成为推动保险行业发展的“新引擎”。

  从过去几年保险行业的动作来看,科技是重点投资方向。《征求意见稿》给出了相关数据,自2018年以来,保险业信息技术累计投入达941.85亿元。2020年信息科技投入达35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0.63%。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对保险科技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要在2025年推动保险业务平均线上化率超过90%。

  李超表示,“这意味着保险业务线上化已经深度完成,为将来信息技术驱动的保险业务朝着精准化、智能化、服务化、平台化方向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险科技的发展正在由单一的“互联网+保险”式业务支撑,向互联网思维与保险业务的深度融合,引领行业发展方式转换。作为保险产业链新基建公司,力码科技打造了一个“以用户为核心,数据为驱动,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保险服务新生态,助力保险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今科技逐步渗透到保险的各个环节。其中,渠道是数字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业务,理赔、避险、产品设计等环节数字化渗透率相对较低。例如渠道场景,近年来保险业务线上化渗透率只维持在6%-9%左右,且增速较慢,传统的线下展业的方式仍占主流,以科技推动渠道的创新发展依然有较大空间。